WFU
顯示具有 梁醫師小廚房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梁醫師小廚房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5月31日 星期一

【梁醫師小廚房】紅燒牛肉麵

作者:梁祐銘



防疫三級進入到第三個星期,所有該煮過的東西大概都煮過一遍了,加上避免群聚也不能夠及時去買新鮮的食材,分享給大家我的清冰箱牛肉麵食譜。





這個牛肉麵食譜主要源自於美食家梁幼祥先生的食譜,我超愛梁幼祥說的這段話:真正好吃的牛肉,是要看起來堅挺,而吃起來柔嫩軟塌,還要帶著膠質,微微的會沾唇才過癮. 如果你吃的牛肉少了這個膠質的口感,基本上是師傅對於牛肉的質地見解還不夠。


我覺得他對於那個膠質沾唇的描寫實在是太棒了,微微的黏住嘴唇卻又入口即化,真的是一流。以下是他的原始食譜。


1. 將買來的整塊牛腱(約兩斤)入鍋,加水,加蔥兩支,薑六片,米酒一湯匙,煮20分鐘。 

牛肉不能先過水,而且要從冷水慢慢加熱至沸騰後轉小火,中間也不能加冷水,一鍋到底血水是美味的來源,只要去掉表面的雜質即 可) 

2. 將肉撈出,切自己喜歡的大小塊或是片狀。做法2之前千別切肉,因為肉尚未成型,切成小塊再煮再燉,肉會變得歪七扭八的不美觀。 

3. 在炒鍋中放四匙油,炒香20粒大蒜、一個洋蔥切片、2湯匙花椒,待洋蔥軟香,加入三湯匙辣豆辦醬、醬油一杯、糖一湯匙、酒三湯匙,用中小火拌炒一分鐘 (可以加番茄一個,也可以不加)。 

4. 將牛肉及原來煮牛肉的湯一起入鍋,並加入六粒八角、兩片月桂葉及少許胡椒粉,煮滾後用文火續煮一小時,關火蓋上鍋蓋,不要動鍋中物,一直等到鍋冷就成 了。再加熱時,再試味道加鹽調味,即成牛肉湯底了! 


不過我自己喜歡香氣更夠的版本(一樣利用梅納反應來當好幫手),以下給大家參考。


1.起油鍋、下洋蔥絲、蒜頭、蔥白一起炒後起鍋。

2.牛腱切大塊(約莫兩公分)去煎,我喜歡牛腱勝過牛腩,因為牛腱的膠質遠多於牛腩,吃起來才有沾唇的口感。

3.把剛剛炒好的蔥絲等放入牛肉中,並且加入豆瓣醬、胡椒粉一起炒。我個人推薦喜樂之泉的有機豆瓣醬(兩大匙)配上黑豆桑的豆瓣醬(一小匙)。我自己是覺得喜樂之泉的豆瓣醬比較香比較甜、至於黑豆桑的豆瓣醬的朝天椒則是又香又辣,如果小朋友不敢吃辣的千萬不要多放。

4.大致炒好之後再加入醬油、米酒、糖、八角拌炒。

5.加水、六顆番茄蓋過牛肉燉煮。等煮滾之後撈去浮渣,再用壓力鍋直接煮到升到最高點之後關火,利用餘熱泡軟牛肉。(希望可以藉由這樣的作法節省能源)如此反覆進行兩次即可。


另外還要推薦大家一個我新發現的玩意。真是都市俗,竟然活到了2021年才發現這個好東西。那就是


米麵條





這次疫情有位朋友送了我們這個東西,真的讓我大吃一驚。我原本以為用純米做成的麵條應該都會軟軟爛爛,不會像用麵粉做成的麵條一樣有口感。可是沒想到煮好後,一口咬下竟然是Q彈的!





上網搜尋之後,其實我也還是找不出來究竟是什麼製程可以讓他這麼的有彈性而且又無麩質(我自己是推測或許跟他的麵條形狀有關,可以看到他是兩側與中間的地方比較厚,可能是因為這樣的關係維持了口感),不過目前已經有多家廠商推出了多種選擇,如果哪位朋友有覺得不錯的產品也拜託推薦給我嘗鮮。


米麵條除了有彈性又是無麩質讓我想要推薦給大家之外,我還想要跟大家聊一件事情就是我們的糧食自給率。也就是我們吃的東西有多少來自於自己的國家。在飲食習慣不斷改變的現在,台灣每人每年平均吃米45公斤,而麵粉近50公斤,但麵粉的原料「小麥」也同樣非常依賴進口。


糧食這其實就是戰略物資的一環,就好像疫苗或是口罩一樣,只是以往我們都常常忽略了這樣的小東西其實對於我們生存還有社會的穩定很重要,但是當這次COVID-19疫情爆發之後,才會意識到這樣的重要性。


在2008年的時候曾經因為各種綜合因素(糧食生產國的天災、穀物又大幅加工變成生質燃料、各國為了維持自己糧食安全而管制禁運),使台灣第一次面臨糧食危機。使得當年台灣的食品價格上漲了12%,進口物價指數上漲了26%,糧價上漲帶動的物價上漲也造成社會動盪。


如果吃的東西大部分都都來自國外,等於我們生存的命脈都掌握在別人的手上,在極端的狀況下,的確有可能出現「有錢也買不到東西吃」的窘境,如果我們可以在維持自己的口腹之慾同時,多選購一些食材本來就來自於台灣而非進口的產品,其實我們也默默的在為這塊土地盡一份心力。



延伸閱讀:台灣的糧食自給率


2021年5月20日 星期四

【梁醫師小廚房】:早餐燕麥粥

作者:梁祐銘



自從疫情加溫,臉書上就出現了父母煩惱小孩的活動要怎麼安排的哀號,除了活動不知道怎麼安排,還要煩惱到底要吃什麼才好。今天來分享一下關於燕麥的兩三事。希望可以讓大家多一點健康的選擇。





燕麥是生長在比較高緯度的作物,其實一開始最主要是拿來當作圈養動物的飼料,但是自從科學家發現燕麥可以降膽固醇之後,因市面上許多食品都強調自己有添加燕麥、很養生,也有人把燕麥當成正餐天天吃。但這樣到底好不好呢?


燕麥之所以可以降低膽固醇,是因為裡面含有β-葡聚醣這種可溶性膳食纖維,也就是煮燕麥粥或是沖泡燕麥片時,產生黏稠口感之膠狀物質的主要來源。也因為這樣黏稠的特性可延緩胃排空時間,加上膳食纖維吸水膨脹後體積增加,能帶來胃部的飽腹感。β-葡聚醣可以降低人體內的總膽固醇以及低密度膽固醇,進而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根據這樣根據美國食品藥物檢驗局(FDA)建議,每天攝取3公克的β-葡聚醣可以有效降低膽固醇,差不多就等於1碗煮熟燕麥的份量(約60公克的乾燕麥片)。


因此就有人想說,既然燕麥的對人體健康這麼棒,那我多吃一些就可以有更好的效果吧。但是因為燕麥的纖維很粗,所以並不容易只靠自己的牙齒就大量攝取。就有把燕麥磨碎的想法出現,這樣一來就可以大量攝取我們想要的β-葡聚醣了吧。






但是別忘了,燕麥本身是主食類。燕麥片所含的澱粉是一般白飯2/3的量。所以如果大量攝取這樣精緻燕麥的時候,會讓我們攝取過多的澱粉,過多的澱粉會造成我們身體的熱量攝取過多而使得三酸甘油酯太高,一樣對身體產生負擔。


所以就有人想,那我用化學方式把其中的β-葡聚醣提煉出來,這樣就不會攝取太多的澱粉了。然而根據科學家研究,未精緻過的燕麥之所以可以有效降低血中的膽固醇,跟它在腸胃道中釋放的速率以及燕麥中本身所含有純化其他成分如蛋白質等有很大的關係,因此純化過後的β-葡聚醣對於降低血中之脂質的能力較未精緻過的燕麥來的差。


所以,到底該怎麼吃燕麥呢?


我的建議是:不要想太多吃就對了。不要把它當成一種藥來攝取。而是享受它所帶來的幸福滋味。不過還是盡量要吃沒有添加太多添加物的版本。


簡單來說,一般我們可以根據製造過程把早餐常見的燕麥分成以下幾類。以下從最原始介紹到最精緻





Oat Flake

去殼的燕麥粒被先被蒸煮然後再被壓捲成薄片並乾燥,就是一般在賣的燕麥片(或是大燕麥片)。這樣的做法可以讓燕麥片被長期保存,並通過增加表面積來幫助燕麥更快地煮熟。


Muesli

這一開始是由瑞士醫生(Maximilian Oskar Bircher-Benner)於19世紀末所提出來的,將燕麥在冷水中浸泡12小時,然後加入一點檸檬汁、甜煉乳、蘋果泥、榛子或磨碎的杏仁一起吃。這個在台灣其實不常見,不過在歐洲其實蠻流行的。天母的家樂福甚至有一整櫃都在賣從德國進口的Muesli。


Granola

 Granola 保留了穀物原本的外型,也留下許多營養,除此之外更添加堅果、果乾等天然食物,最後以蜂蜜烘烤,讓整體看起來有種誘人的金黃色,咬下去的酥脆口感也是小朋友的最愛,泡在牛奶當中也比較不會軟掉。在Costco有賣的早餐棒也是屬於這種。


Cereal

耳熟能詳的喜瑞兒:也就是俗稱的玉米穀片,Cereal是用各種穀物(通常是玉米或小麥)磨粉塑形之後製成的各式穀片,纖維含量極高但已經看不出來原來穀物的形狀,通常會添加糖粉、食用色素、香料等,對於我來說是營養價值最低的選擇。


我一般在家裡的做法是:將大燕麥片浸泡熱水之後拿去微波一分鐘,確保燕麥煮熟再加入牛奶、莓果。然後就去挖小朋友起床,跟他們說今天有脆脆麥片可以吃,早起來的人可以讓它們自己加一些Granola進去,太晚起來的人就會發現自己的脆脆麥片軟掉了,下次就會早點起床。不過要提醒有小朋友的家長是,如果只有加牛奶,這樣的蛋白質攝取量對於小朋友可能不太夠,可以用起司或是蛋來搭配,確保他們的營養均衡。


本篇內容的科學證據主要摘譯自Grundy在2018年發表在Food and Function的文章。(好奇去查了一下Food and Function的Impact factor竟然有4.17,比很多牙科的期刊都高很多呢!)




延伸閱讀:飲食的選擇【口呼吸專欄之三】



更多食譜:梁醫師小廚房




2021年3月4日 星期四

馬鈴薯泥

作者:梁祐銘


馬鈴薯泥,是西餐中常見的配菜。我還記得小時候可以吃溫蒂漢堡(Wendy’s)或是肯德基的薯泥時,總是可以讓我把湯匙吮舐再三,恨不得把整個包裝都吃下肚。可惜後來溫蒂漢堡撤出台灣,就再也吃不到記憶中的味道。





其實做馬鈴薯泥非常簡單,基本上就是馬鈴薯、牛奶、奶油和鹽而已。只要遵照下面的步驟,大家都可以做出好吃的馬鈴薯泥。


選馬鈴薯

選澱粉含量高的馬鈴薯,像是在傳統市場最常見的大葉克尼伯(Kennebec)或是賣場賣的進口褐皮馬鈴薯(Russet)都很合適,這些含澱粉量高的馬鈴薯切開後大多會有放射狀紋路在其中,不管是蒸、煮、烤起來都會相當鬆軟。


相對於澱粉含量高的粉質馬鈴薯就是蠟質馬鈴薯了,像是紅皮或是紫皮馬鈴薯就是這樣的代表。它們的口感比較紮實,不易化開。


煮馬鈴薯

正統的煮馬鈴薯應該要帶皮,冷水加鹽下鍋煮約20分鐘。冷水煮能讓馬鈴薯隨水溫升高而受熱均勻。煮到小刀或是叉子可輕鬆穿過,取出後去皮。


不過這樣的做法要剝皮會比較困難,一個是要先練成鐵砂掌就不怕燙,或者是在煮之前先將菜刀從馬鈴薯中間的位置輕輕繞圈劃上一刀。煮完之後再馬上丟到冰水裡去。利用熱漲冷縮的方法讓皮跟裡面的肉分開。再用手旋轉上、下層的薯皮,就可以輕鬆幫馬鈴薯脫衣服啦!


我自己的有時候的作法是,先削皮之後,把馬鈴薯切塊先蒸再烤。這樣的目的在於讓馬鈴薯不要再這個階段就吸收太多的水分,以避免之後的馬鈴薯泥變得太水太稀沒有味道。


壓泥

馬鈴薯泥要蓬鬆好吃,就要用壓的方式讓已經煮好的馬鈴薯碎裂。有人會用壓泥器來做這件事情。不過我自己喜歡馬鈴薯還有一些口感,所以我會用像這樣子的工具來先做大致的壓碎。之後再用小火加熱馬鈴薯泥,並用木鏟持續攪拌壓碎讓水氣進一步散去。





拌油

好吃的馬鈴薯泥要加很多很多很多奶油。名廚侯布雄的食譜是一公斤馬鈴薯配上250克的奶油,至於要加多少我想就要交給大家來自我評估啦(笑)。


不過在加奶油的時候,建議要是冷的奶油塊加到熱熱的薯泥裡面去,這樣一來才可以讓薯泥都裹上奶油的香氣。如果是把奶油加熱再拌進去的話會造成薯泥出油,沒有辦法好好混合。如果馬鈴薯冷掉才混合,薯泥吃起來會比較韌。


加牛奶調味

奶油的目的在於讓薯泥柔滑,而牛奶則是用來調整濃稠、滑順度。並且讓汁後加入的鹽可以均勻散布到其中。一般來說牛奶和馬鈴薯的比例大概也是1:4。


剛剛的奶油要冷冷的加進去薯泥,這邊的牛奶則是要熱熱的加進去才好。加進去之後用打蛋器攪拌,並且加入適量的鹽還有胡椒調味。


如果厚工的的做法可以撒上烤過的碎培根,或是巴西里碎末。




2021年1月30日 星期六

美式烤肋排

作者:梁祐銘


小時候去Friday第一次吃到他們的碳烤豬肋排就愛上了這道菜,甜膩的醬汁與微焦煙燻香氣配上肥瘦相間的肋排,對於未見市面的小朋友,這完全是天堂
般的享受。讓人放棄了刀叉,直接用手拿著一隻隻的骨頭舔舐再三。

不過自從身兼家庭煮夫的身分後,開始試著做各種不同口味的肋排,今天要分享給大家的是梁醫師參考了各家精華的版本~




肉的選擇

我個人會偏好肥瘦相間的肋排,太靠近豬背脊的部分會比較多偏向里肌的瘦肉(也就是所謂的Baby Back Rib),而最靠近肋骨尖端軟骨的地方我也覺得吃起來會比較柴,所以我會以中段的肋骨為最佳選擇

如果想要一整塊一起烤在來分食的朋友,要不是提早跟熟識的攤販訂,要不然就是上costco一趟,他們有在賣一大塊的豬腹脅排,是最接近美式餐廳的部位。

不過我比較喜歡一大早去傳統市場買溫體豬的肋排,自己挑選喜歡的油花分布,然後再請他們一根肋骨切兩段就好,我覺得這樣入味會比較簡單。

醃肉怎麼做

我喜歡先乾醃6~24小時之後再燉煮。

如果是costco買回來一整塊的豬肋排,可以先翻到比較沒有肉的那一面,把筋膜給撕掉,好讓醃料好入味,也讓吃的時候可以省事一點。但如果是傳統市場買回來一支一支的肋排就可以省略這個步驟了。

鹽 2茶匙
匈牙利紅椒粉 1/2 大匙
辣椒粉 1/4 茶匙
黑胡椒粉 1/2 茶匙
百里香 1/2大匙
蒜末 一顆
肉桂粉 1/4 茶匙 *去腥用

把這些香料利用橄欖油均勻塗抹在肉上並且幫她按摩一下,密封好之後放進冰箱6小時以上。這個步驟除了可以調味之外,還有個很重要的理由是要讓肉可以變得更柔嫩。

當抹鹽在肉的表面,因為滲透壓差的關係,會把肉裡面的水分吸出來。但隨著時間拉長,鹽巴吸收水分之後變成鹽水,又會再度滲透回缺水的肉品中,進而滲透到其中肌肉細胞,造成肉品中蛋白質的破壞與重組。這麼一來,就可以創造出不同的口感了。

煎肉

放一點點食用油在壓力鍋裡面,熱鍋後加入薑片,並把醃製一晚的肋排放進去香煎。利用梅納反應創造出更多的香味。記得四個面都要煎喔。




這過程當中會把肋排中的脂肪活化,流出更多的油脂讓我們可以做接下來的醬料用。

醬汁製作

利用剛剛的豬油把一整顆洋蔥末炒軟,後再加入薑末、蒜末拌炒到金黃色。再加入許多番茄、黑糖四大匙、蜂蜜兩大匙以及李派林伍斯特醬(Worcestershire sauce)燉煮。






李派林伍斯特醬汁這個醬很妙,據傳是1830年代開始在英國的伍斯特郡(Worcestershire)開始製作的,所以就被冠上了這個名字。

而其中的原物料包括了大麥醋、白醋、糖蜜、糖、鹽、鯷魚、羅望子提取物、洋蔥、蒜、芹菜、辣根、生薑、胡椒、大茴香等近30種香料和調味料。當然茄中的比例就是他們的商業機密了。

不過時至今日,已經有多種的模仿醬料出現。例如日本的豬排醬其實就是從這種醬汁裡面變化出來的,幾乎每個主婦都必備,除了搭配炸豬排、日式炒麵及日式漢堡排等經典和風料理中也常見喔!

甚至當我要去天母家樂福買這個醬料的時候,該店的法國店員甚至推薦我可以考慮採用我們台灣的「烏醋」呢。據該位店員的說法,烏醋就是模仿了伍斯特醬汁的作法而誕生的產物。

不過我實際兩相對比,我覺得伍斯特醬汁多了一些辛辣味以及香味,但是辣味會在燉煮之後幾乎消失不見。

濕料煮肉

等到醬汁燉煮完成,就可以把之前煎好的肋排放進去燉煮。由於有壓力鍋的關係,只要讓它維持壓力十分鐘,就可以關火上班去了。

烤肉

等到回家之後,入口即化的肋排已經在壓力鍋裏面等著你了,實在太餓的朋友可以跳過以下的步驟直接大快朵頤。

但是如果你想要有更多的風味,一定要把肋排再拿出來去烤。先把烤箱預熱到200度,不要覆蓋鋁箔紙或是烤紙,就直接把豬肋排刷上一層醬汁放入一把迷迭香再進去烤箱烤三到五分鐘,讓最表層的部分有些焦糖化後就可以創造出香氣奔放,柔嫩多汁的豬肋排。

如果今天是正統的作法,會把肋排裹上濕料,再用鋁箔紙密封後,大概會需要慢烤個三個小時以上唷。


其他適合矯正中的食譜:港式肉丸粥





2020年12月16日 星期三

麻油雞麵線

作者:梁祐銘 

這兩天東北季風一波波增強,該是來個食補的時候。  

你知道嗎,在中醫的觀點裡面,像是老薑、生薑、黑豆、黑芝蔴、烏骨雞等黑色食物可以為身體驅寒呢! 今天梁醫師要來野人獻曝介紹前幾天剛做的麻油雞食譜。

 


1. 首先,把雞皮剝下來後,雞肉洗淨備用,將香菇枸杞紅棗洗過泡水。  

2. 把老薑(乾薑)切片,切越薄越好 

3. 用平底鍋或是炒鍋將雞皮煸出油出來。再利用煸出來的雞油來慢慢炒薑片。  

4. 等到薑片周圍都已經乾皺起來,再下雞肉以及香菇大炒,利用梅納反應創造香味。  

5. 雞肉大致上色之後轉文火,再加入麻油稍微炒過。切記這時候的不可以大火,否則麻油很容易就會苦。 

6. 加米酒進去炒,等酒精蒸發加入適量的水以及枸杞紅棗一起燉一小時。 

7. 最後將麵線、蔥、豆芽菜燙好,再加上剛剛做好的麻油雞湯就完成啦。 


 這次介紹的食譜跟一般的食譜不太一樣,主要是因為梁醫師家的小朋友還小,所以沒有加個半瓶一瓶酒去燉麻油雞酒,如果已經沒有這個問題的朋友就可以大膽的加酒下去燉啦!  

但是梁醫師還是要提醒大家:如果有正在吃普拿疼(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抗生素、降血壓藥、降血糖藥的朋友,就記得不要加酒囉!  


另外之前有聽前輩說過麻油雞不可以加鹽,否則會苦。但是實際上鹽除了鹹味之外,還會使得導電度增加並且讓舌頭的味蕾更敏銳。

如果食物當中本來就有苦味,那就會放大這個味道。所以重點還是在要如何讓本來的食材不要變苦。  


綜觀整個製作過程,會造成苦味的最有可能就是麻油了。

麻油是從芝麻裡面榨出來的,如果是當初製作麻油的過程的火候過大,芝麻焦了再榨油,就容易苦。 所以第一個可以選的是冷壓榨出來的芝麻油。第二個就是在料理過程中都不要用大火去炒。


耐心,才是完成這道菜最重要的事情。


延伸閱讀:矯正期間飲食指南



2020年12月2日 星期三

港式肉丸粥

作者:梁祐銘


這兩天台北開始有些冬天的濕冷氣息,是時候來碗綿密的粥暖暖胃。


港式粥與台式粥的最大差別,莫過於兩者的米粒爛熟程度不同。猶記得十年前第一次到香港澳門吃到當地的粥,真是驚為天人:絲滑入口、香濃回味。跟在台灣吃慣的虱目魚粥完全不同。


粥底是港式粥的精華,要熬到米粒爆開釋出米華。就傳統的老師傅來說就是要花時間慢慢熬。可是我們日常生活實在是太忙,因此我在家試了幾次想要煮出那樣的味道出來卻怎麼也沒成功過,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梁醫師的偷懶做法:港式肉丸粥。





米先輕輕洗好,瀝乾水之後放進冷凍庫裡冰一個晚上。


將市場買回的豬粗絞肉用醬油膏、芫荽粉、南薑粉、蒜末、胡椒醃製。我喜歡將這些材料重複翻拌剁切,讓他變得更細緻,比起外面的細絞肉可以保留更多肉汁。


隔天先將十倍的水煮滾再把冷凍的生米下鍋,大火滾五分鐘的過程用湯勺持續朝著同一個方向攪拌,讓米粒均勻散開後先讓米粒休息一下,利用餘溫將米粒悶更熟。


這時另起一平鍋,用橄欖油將鮮干貝煎至兩面上色,將橄欖油以及干貝同時放入煮了一半的粥底。


再轉小火煮30分鐘。中間三不五時還是要去攪拌一下。

(如果真的沒有時間的朋友,可以偷懶用壓力鍋去煮,同時在鍋底放一支湯匙比較不會燒焦,並且注意不要開大火,利用壓力鍋保溫很強的特性用小火就好)


等粥都煮好了,將醃好的肉末用湯匙塑型成小球,放入熱騰騰的粥底用小火將肉丸悶熟。


這時再放上蔥花、紅蘿蔔絲、滑蛋等配料就完成啦。


延伸閱讀:矯正治療中的飲食指南



2020年3月9日 星期一

梁醫師小廚房

作者:梁祐銘

嗨,我是梁醫師,一個照顧牙齒、照顧肌肉、當然還有照顧你的胃的齒顎矯正專科醫師。

民以食為天,有了一口整齊的牙齒當然就要享用健康的美食,人生才有意義。在這邊分享從小到大看電視看漫畫得來的各項適合矯正中痠軟牙齒或是關節的健康食譜給大家。




這邊分享的食譜都很簡單,再加上梁醫師每天也是從早忙到晚,所以這邊分享的食譜不會花您30分鐘以上的時間,絕對適合忙碌的你我參考,若有其他的建議食譜也歡迎您留言與我喔。

東坡肉



【港式肉丸粥】



【早餐燕麥粥】




【酪梨牛奶】



【西式炒蛋】






【南洋咖哩雞腿】

【奶香南瓜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