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9年11月25日 星期一

齒顎矯正醫師的末日


作者:梁祐銘

近年來隱形矯正瘋行,許多病患甚至是非專門做矯正的醫師都會覺得:既然只要一直換牙套就可以達成牙齒移動了,那我幹嘛還需要矯正醫師呢?天哪!這聽起來真是判了無數的矯正醫師死刑。




要探討這個問題要先從基本原理來回答,到底隱形矯正是怎麼移動牙齒的?


矯正醫師一開始會先決定好最終的治療目標,再利用模擬軟體決定治療過程的移動方向和順序,接著以3D列印方式依序製造出不同時期的齒列。使用者依序配戴每一副形狀不同的隱形矯正牙套後。由於目前齒列形狀與正在配戴的隱形牙套有些微不同,戴上去之後牙齒就會開始受力產生移動。


這跟現在各家公司都極力開發的自動駕駛車輛有一點類似。自動駕駛需要先決定好目的地,並且設定好路線,自動駕駛的軟硬體就會指引車輛在特定路口轉彎、加速、減速。最終在輔助駕駛員的監控下並適時地排除路上遇到的障礙,抵達原先設定的終點。




也就是說,不論是自動駕駛還是隱形矯正。都會需要三個步驟:1.決定目的地(治療目標)、2.選擇移動路徑(治療順序)、3.障礙排除抵達終點(解決過程當中問題,最後達成良好咬合並兼顧美觀)。


曾經接受過矯正治療的朋友應該知道,醫師會針對每個人的情況提出適合的治療計畫。但牙齒矯正這件事情除了基本的科學之外,其實相當牽涉到每個人的審美認知。所以針對同樣的情況。不同醫師可能會提出不同的治療目標;再加上每位醫師的學習背景不同,每位醫師的治療順序也會不一樣。


也就是說,相同的狀況可能有五到十種的治療選擇。
講到這裡,數據分析師一定會不服氣了:那我只要收集足夠多的資料,來讓機器學習,就可以模擬世界上所有醫師的想法,並且提出這五到十種的選擇出來吧!


完全正確,我相信只要有足夠多的資料,並且將每種情況都設定適當的參數,一定有一天,軟體可以根據我們所收集到的資料,提出適合的治療計畫並且設定適當的牙齒移動路線出來。


既然這兩者的概念是有些類似的,那我們來看一個前一陣子的新聞:大概兩年前,UBER所發展的自駕車發生了一起車禍,撞上行人而造成行人死亡。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日前公布了調查報告:自駕車系統看到但無法辨識該行人,同時分心的司機導致死亡車禍發生。


什麼意思:看到了可是無法辨識?分心的司機?


簡單的說:就是軟體看到這個問題發生了,可是不了解這個問題會造成多大的災難,再加上本來應該要監控整個過程的輔助駕駛員完全在看手機,也沒有注意到問題的產生,悲劇就這樣發生了。


在牙齒移動的過程當中,也常常看到這樣的問題。牙齒就這麼大而已,比一個一元硬幣還小。只要過程當中有誤差一點,每一副累積下來的結果就會很多。舉例來說,一般牙齒移動的量大概在7 公釐左右,如果一個隱形牙套的誤差只有0.1公釐好了,只要十副隱形牙套就可以誤差到百分之十五!


而目前這樣的誤差還沒有辦法很準確的被隱形矯正軟體偵測出來,再加上如果治療的醫師沒有及時發現誤差、或是不知道怎麼處理問題的話,就有可能會造成咬合問題。前一陣子在韓國約有600名使用隱形矯正的患者集體對首爾的一家牙醫診所提起了訴訟。其中一名告訴人指稱他因為接受了矯正治療而導致咬合困難。




也就是說,隱形牙套在使用的過程當中,不論使用的是哪一個品牌,常常不能夠完美地如同電腦動畫的移動,而是需要時時去監控調整的。有經驗的矯正醫師價值在於能夠及時發現偏離路徑,並迅速挽救這樣的情況。




總的來說,隱形矯正跟自動駕駛一樣,都是正在蓬勃發展的工具,或許有哪一天真的能夠實踐全自動化的理想。不過在那天來臨之前,祝大家都能夠找到一位專業的齒顎矯正醫師,而不是搭上不知道如何解決問題的驚慌列車。




2019年11月3日 星期日

隱形矯正還要黏小荳荳?

作者:梁祐銘



隱形矯正過程中絕大部分的移動是依靠治療的朋友更換隱形牙套來達成移動,但仍有些步驟需要醫師的巧手才能達成。其中一個步驟就是需要在牙齒上面黏上各種形狀的小荳荳。什麼!不是隱形的牙套讓我可以拿上拿下而已嗎?為什麼還需要在牙齒上黏上其他的東西?


隱形牙套為了要讓治療的朋友可以自行配戴,所以並不是像傳統固定式矯正器黏著在牙齒表面。當矯正器黏著在牙齒表面的時候,醫師可以透過矯正線的彎折傳導力量到牙齒上面。這有點像是在要移動玻璃的時候,我們會在上面裝上吸環,再用手拿著吸環來移動的概念。




反過來說,如果是隱形牙套的話,因為要可以方便進食與清潔,所以當初在設計的時候就是要讓使用者可以自由地拿上拿下。因此隱形牙套在移動牙齒的過程比較像是用手抓著一個花瓶在移動的感覺。再加上牙齒本身就是一個表面相當光滑的圓柱體形狀,這會讓想要施力的手(隱形牙套)更難握住花瓶(牙齒),更別說今天要抓住的是一個無時無刻浸泡在滑滑口水裡面的牙齒了。




如果想要打破這樣的限制,那比較好的做法不外乎兩種。第一可以嘗試戴手套:只要戴上手套就可以增加摩擦力,讓花瓶穩穩地被抓住,但是在目前的科技下,我們並沒有辦法改變隱形牙套內側的材質增加摩擦力。


所以就只好往第二種方法嘗試,醫師可以用跟牙齒幾乎一樣顏色的樹脂黏著在牙齒的表面,創造出各種不同的形狀,這樣可以讓從很平滑的表面突出一塊東西(所謂的小荳荳)出來,讓隱形牙套更好抓住牙齒來移動。




其實這樣的黏著在牙齒表面的樹脂有它專門的名稱,叫做Attachment(附件)。最傳統的附件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幾何形狀,如:長方形、橢圓形等。這樣的傳統附件就如同前面所陳述的目的一樣,是為了讓隱形牙套可以好好扣住牙齒所發展出來的。而這些基本的幾何形狀可以由醫師決定放置在牙齒上面的角度,希望利用不同的角度產生不同的力量來順利移動牙齒。




隨著技術的演進,隱形牙套公司開始開發出了不同於基礎幾何形狀的附件,稱之為優化附件。優化附件的目的是希望能更進一步增加牙齒移動的效率。它主要會由一個平面以及一個曲面所構成。隱形牙套會特別在平面的地方施與額外的力量,而在曲面的地方增加額外的空間,讓牙齒更容易移動到設計的空間裏面去。




所以可想而知,不同形狀的優化附件擅長達到的牙齒移動也不一樣,醫師需要思考哪一種形狀的設計最符合牙齒移動的需要。


但是不管是哪一種設計,最重要的還是使用者是否能夠正確地按照醫師的囑咐配戴,一般來說。如果沒有正確地將隱形牙套壓到底的話,除了不能夠有效率的移動牙齒之外,更有可能會造成牙齒往我們不想要的方向移動!!!正在做隱形矯正的朋友們,記得要按照醫師的囑咐來配戴,才能夠達到美好的治療效果喔。






延伸閱讀:【隱形矯正案例】戽斗改正、咬合平面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