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顯示具有 學思心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學思心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9月3日 星期日

動機、獎勵與表現。

作者:梁祐銘


當孩子沒有動力去進行某件事情時,你會怎麼樣鼓勵他前進?直接給予其他可以進行的選擇?抑或是給予外在獎勵誘使他去做?


前一陣子讀了《如何讓馬飛起來》,在這本書中作者Kevin Ashton引述了種種例子從、農業、藝術、科學、商業各領域來抽絲剝繭成功人士的創新究竟是怎麼發生的。


一直以為那些偉大的繪畫作品是來自於畫家被謬思女神親吻之後的靈光一現,而被後人不停謳歌地樂句則是音樂家拿靈魂與魔鬼交換之後才獲得的獎賞,但實際上的創新之旅其實都是在黑暗中不斷找尋光芒的苦行過程。


作者舉了種種例子,包括了知名導演Woody Allen、獲得諾貝爾獎的詩人Eliot、抽象畫家Kandinsky來告訴我們,那些令人讚賞的創作都是來自於"所謂的天才"在不為人知的時光投入了大量時間心力、並且不停地修改之後才得以完成。



要獎賞還是要選擇

我很喜歡書中的一句話:【用熱情當燃料。自由地失敗,經常地失敗】


當我們能夠自由地做自己想要完成的目標時,往往不會想太多就一股腦地投入下去。即便面臨了失敗,內心動力的小火苗往往仍長存心中,並且汲取失敗的養分不停燃燒,最終燃成一把熊熊火炬,照亮那充滿荊棘地挑戰之路。


而這一切都源自於你有沒有"心"去從事你所真心喜愛的事物,有內心的動力的時候這一切都水到渠成。


但,現實生活往往不是這麼的美好。


看看周遭有多少人是因為為了生活下去才去從事自己不想要的工作?有多少學生是為了獲得足夠的學分才繼續留存在課堂上,但他們的靈魂往往早已飛到遠方。


哈佛教授Teresa M. Amabile投入了數十載來研究內心動力與外在影響如何影響人的創造力,其中有一個實驗很有趣,科學家招募了六十名大學生並且把它們分成ABCD四組。他們將參加一項人格測驗才能拿到學分,而過程中或需要運用影片放映才能進行測驗,但是研究人員在影片播放到一半的時候假裝影片壞了,因而無法繼續進行原先預計要進行的實驗。 


接著她告訴A組:為了代替本來應該完成的測驗,他們必須完成拼貼畫才能拿到學分(我們稱之為無選擇—無獎賞組);同時告訴B組他們已經可以拿到了原先預計給予的學分,並且友善地詢問他們是不是可以幫再忙完成另外一個拼貼畫的實驗(我們稱之為有選擇—無獎賞組)。


除了選擇的有無之外,研究人員另外在實驗裡面加入了一個變因:獎賞的有無。


也就是在完成拼貼畫之後能否獲得兩美金的額外獎賞,為了加強獎金效果,她在獎賞組創作時,把兩張紙鈔放在他們面前。因此又再分出了C組(無選擇—有獎賞)以及D組(有選擇—有獎賞)的組別。


最後全部的拼貼畫作品交由一組專家進行評審,看看哪一組的拼貼畫有著最棒的創意表現。


猜猜看,你覺得最有創意表現的是哪一組呢?

這次實驗裡,最有創意的作品與外在的獎賞有關——來自D組,也就是 「有選擇—有獎賞」組別;但是最沒有創意的作品,也與獎賞有關——來自「無選擇—有獎賞」組。就這類的創意創作而言,選擇存在的與否確實改變了獎賞所扮演的角色。 


也就是說,如果人必須在沒有選擇下而且某種程度壓力下工作時,他的成果往往是最沒有創意的。


等等,這不正是大部分上班族工作時的實際處境嗎?每天工作的目的就只是為了生活溫飽而已。


除了Amabile之外,過往當然也有其他學者進行了不下百篇的研究來探討外在給予的獎賞對於內在的幹勁是否有影響,不過不同人的實驗結果卻是莫衷一是:有人說有正向助益、有人認為沒有影響、也有人認為外在獎賞反而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內在動機。


身為一個每天需要治療青少年的三寶爸,我實在是太好奇這個問題的答案了。畢竟在孩童的學習或是青少年的治療中,如果他們沒有足夠的動力去完成該進行的任務時,往往最後都會得到事倍功半的成果。


所以我就去查了一些書中列出來的原始期刊以及後續所衍伸的相關文獻,希望能過往科學的研究能告訴我一些提升他們表現的秘方。


近年來在面對像這樣模稜兩可的不同結果時,科學界採用了像是統合分析 (Meta-analysis)或是系統性回顧(systematic review)的方法,來整合這些大量的資訊並試圖從其中提取出有用的資訊。


在1994年所發表的一篇統合分析,分析了了96篇內在動機是否會被外在獎勵所影響的期刊文章,裡面發現以下幾點。


1. 口頭表揚是提高內在動機最有效的獎勵方式,當讚美是具體的並且集中在個人的努力或改進上時,口頭讚美的積極作用最強。

2. 外在的獎勵如同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激勵人們去做他們本來不會做的事情,但同時這樣的獎勵也容易破壞內在動力。

3. 外在獎勵給予的方式也會對於內在動機有所影響。譬如說當獎勵是為了完成任務而給予獎勵,而不是在任務中表現出色時,有形獎勵的負面影響最為強烈。

4. 獎勵對內在動機的影響受到個人性格的調節。自主性和自決性更強的人不太可能因獎勵而削弱內在動機。


無獨有偶的,科學家在2014年又發表了一篇長達40年的統合分析來研究內在動機以及外在獎勵對於激勵表現的可預測性。


結果發現,內在動機是影響表現的重要因子,無論是否提供外在獎勵,內在動機對於預測表現的重要性都保持不變,例如,如果一個學生對特定主題有內在動機,即使測驗不是直接與該主題相關,他也可能更有可能在測驗中取得好成績。


雖然影響最大的是內在動機,然而獎勵的給與方式也會對於最後結果有影響喔!如果今天是把獎勵的給予直接跟表現掛勾,內在動機的重要性會降低,而當外在激勵是間接與表現掛鉤的時候,內在動機的重要性則會提高。


其實不論是內在動機或是外在獎勵對於人們的表現都有可能加強,只是兩者會作用在不同的面相上。內在動機往往對於表現的「質」有加強的作用,而外在獎勵則往往會著重在表現的「量」。


看到這邊,我們應該會發現:內在動機與外在獎勵並不是單純的二分法這麼簡單,驅動每一個行為的背後或多或少都有揉合內、外這兩種因子,也就是說,要提升表現的關鍵並不在於要不要給予外在的激勵,相反地,應該由所需要的行為類型來決定是否給予以及怎麼給與激勵,好提升最後的績效表現。


適合外在激勵的情境

一般來說,當今天要處理的是任務性質單純並且重複性高的事情(譬如生產線上的重複工作)、或是利害關係重要且伴隨有一定風險的事情,只要合乎規定的行動就幾乎產生相對應的績效時(譬如刷牙、或是是軍事行動),適當給予外在激勵可以幫助收窄對方的認知焦點,並且加強行為朝向目標的強度。


同時,而為了讓外在激勵在這樣的情境可以發揮最大效果,給予外在獎勵的細節也必須注意。要讓對方可以清楚明白什麼動作會連結到什麼樣的激勵,以及什麼時候會取得所連結的激勵。但,隨著激勵變得更大和更直接顯著,團隊合作和創造力會被阻礙,內在動機及對績效的重要性會被排擠,不道德或反生產力行為也可能隨之產生。


應加強內在動機的情境

相反的,如果今天的任務是重視創造力、自主性、團隊合作、學習、增進福祉和提高品質時,激勵應該被設定為和最後的績效間接相關,或是直接想方設法盡量提高對方的內在動機


因此內在動機和外在獎勵對最後的表現都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我們必須要以互補而不是互斥的方式使用它們


舉例來說,老師可能想專注於提高學生的內在動機,那我們就應該要為學生設計有趣和有挑戰性的任務,想辦法讓他們在玩樂的同時還能獲得學習的成就感。但也可以同時考慮提供外在激勵,例如考核分數或額外的獎勵,藉此激勵學生完成任務。


但是像學習的這種情況(應該要盡可能加強內在動機),我們所給予的外在獎勵仍然要盡可能的著重在完成任務的過程而不只是結果。舉例來說好了,小銘數學考了98分回家,媽媽看到了成績單,跟他說


我覺得你做的很棒ㄝ,考了98分,值得鼓勵,那我們挑個你喜歡的東西買給你好嗎?下次如果可以考100分就更棒了,就可以換到更大的禮物囉。

或是說

我覺得你這次準備的過程很努力,考試的過程也一定很專注,才能夠獲得這麼棒的成績

您覺得哪一種說法更好呢?


最後幫大家小結一下我覺得再提供外在獎勵時候應該要注意的幾點







2023年1月15日 星期日

【頂尖情報員的高效判讀術】讀後心得

作者:梁祐銘



人生就是不斷地做選擇,在選擇之前,我們都必須先了解到自己面對的情勢如何,但問題是,就好像我們看東西都必然有所偏頗一樣,我們很難在一開始就從不完整的資料中就取得事情的全貌,勢必在不可避免的侷限和偏見中進行評估,並且決定自己該往何處前行。

這本書的作者David Omand長期任職於英國的情報機構《政府通訊總部》負責情報專業、國家反恐和安全問題,他以911事件、伊拉克戰爭、福克蘭群島戰爭、美國2016年總統大選疑雲等真實案例來,解釋他所提出的SEES分析模型該如何交叉檢驗運用,好讓我們精準決策。

SEES


Situational awareness:狀況認知──知悉周遭所發生的事情,觀察自己所面對的情勢。
Explanation:解釋──分析我們為何觀察到這些事情,造成這件事情的相關人士有何動機。
Estimates:評估──預測在各種假設下,事件會如何發展。
Strategic notice:戰略性關注──瞭解有可能對我們造成長期挑戰的未來議題。

其實SEES模型的每個步驟說起來都不複雜,但是人性就是可能會讓四個步驟出現各種錯誤,譬如說我們潛意識中的自尊自傲,可能會讓我們在在發現新證據的時候,抗拒改變自己原有的心態,進而搞砸了認知周遭的能力,更遑論要從動機、教養、文化、背景每一個面向去剖析造成這個事件的其他人,並且站在對方的立場做思考。

書中的每個舉例都很生動,不過我今天想要特別來聊聊的是我對於書中的一個特別有感的段落:為什麼要制定談判協議的最佳替代方案


短期利益無法保證長期結果

參與談判的雙方都會有所謂的底線,然而在現實中,常常會有強勢的一方試圖在最後階段得寸進尺,不斷地逼迫另一方做出各種小小的讓步,好藉此獲得更多利益。

像這種毀滅性的談判戰術,或許可以贏得勝利。但如果今天我們把眼光放遠來看,一直採用這種換取短期利益的方法。可能會讓強勢的那一方贏得戰役,卻輸掉戰爭。

因為受委屈的那方會覺得自己讓步太多,因而企圖在事後利用各種方法挽回失土。

但反過來說,如果是比較弱勢的那一方可以怎麼辦呢?


BATNA

我們應該在談判之初就詳加思考,如果不這麼做是否有其他的替代方案?而其中對於我們最好的選擇則稱之為談判協議的最佳替代方案(The Best Alternative Negotiated Agreement),簡稱為BATNA,當我們選定了其中最好的替代方案,跟著要準備的是如果真的需要實施這個替代方案的行動流程。

如此一來,若是談判陷入泥淖,雙方皆能因為有替代方案而感到自信,最好前進至已知位置的準備,在心理上好過於撤退至未知位置。

在這邊我要強調的是,心理上因為準備好BATNA而所帶來的好處,我們都知道心理會影響到生理,但是其實心理所受到的衝擊其實會連帶著影響我們決策的思考。

如果原先堅決認為只有一條路可以走,但直到進行了一半才發現這個是條死巷沒有出路時,當下的人、事、時、地、物可能已經不允許自己重新走回原來可以選擇的交叉路口,我們只能在黑暗的當下去面對各種的不確定性。






恐懼,讓心智停止成長

你有曾經跟暗戀對象傳訊息但是說到一半遲遲等不到回音的經驗?還是面試完了之後坐在外面等待的長廊坐立難安的時候嗎?或是身體不舒服去看醫師做完了檢查,心懸在那邊等待醫師判讀檢查結果的當下?

像這些不在自己控制中的情景會讓我們坐立難安。此時我們可能會焦慮地反覆檢查手機、希望可以得到進一步的訊息、不停地來回踱步搓手,甚至可能在等待對方回應之前就說出什麼不該說出口的字句,直至事後才懊悔自己當初為什麼不先多等一下。

其實,這些焦慮行為背後的目的只是大腦為了儘快將自己從不確定、不舒服的感覺裡解脫。


認知閉合

如果一個人對不確定的容忍度比較低,在一些會令人產生壓力、恐懼的情形下,就很可能產生高度的認知閉合(cognitive closure)的狀況。

認知閉合指的是無意識地關閉我們的理性思考迴路,僅僅以簡單的認知結構去處理信息和快速做出決定 (Kruglanski, 1993)。人們通常會有兩種本能的行為反應:接近 (approach) 和迴避 (avoid)(Beck, 2015)。這兩種方式都會帶來一些不良後果。

嘿,大家有沒有發現這跟動物最原始的杏仁核所掌控的戰或逃反應很類似。


戰逃反應

我們先把時間推前至久遠的數十萬年前,我們的老祖宗在非洲草原上遇見一頭獅子,從獅子影像映入他眼簾的那一刻起,他的交感神經瞬間提升、內分泌系統也釋放出大量的腎上腺素,讓他的心率和呼吸加快。進一步使得流向肌肉的氧氣和能量增加,好讓身體做好戰鬥或趕快逃命的準備。

而這一切都跟你的意識無關(因為根本來不及思考你就開始跑起來了),純粹是由我們的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中的杏仁核以及下視丘等所控制的。

我們的腦大致上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負責基礎維生功能的腦幹,第二個部分則是負責情緒的邊緣系統,這是條可供快速處理接受到刺激的神經路徑,但常無法正確精準的反應,第三部分則是負責深度思考的大腦皮質,他所需要反應時間較長,但因為可進一步分析刺激的知覺訊息,產生較詳細且具體的連結,像這樣複雜的大腦皮質是人類之所以能成為萬物之靈的根本關鍵。

然而越複雜的系統,運行所需要花的時間就越長,而越簡單的系統所需要的時間就越短,雖然快速的邊緣系統所產出的成果比較粗糙,但卻是幫助原始人在危險情況下生存下來的大功臣。

人類發展至今已經不太會再受到野生的原始威脅,但是這種深層的記憶並未從我們的腦內抹卻,當我們承受過大壓力或是遭遇緊急狀況的時候,身體還是會不由自主地把這種系統叫出來使用。

預先處理不確定性

然而看看今日社會人類所面臨的挑戰,我們所面臨事物的複雜程度可能也是遠古時代的千萬倍以上,而這樣的複雜也必然帶來許多的不確定性,而這些不確定所帶來的焦慮就有可能讓我們的身體想要回歸最快速暴力的解法:邊緣系統。

為了要減少邊緣系統的出現,人類從古至今其實也發展了各式各樣如占星術、塔羅牌、算命八字等一切渴望預知未來的行動,或多或少都是我們想要藉此擺脫不確定的方式。

在醫學上我們其實也是不斷地面臨各種不確定性,只不過有經驗的醫師會事先擬定好各種方針來處理不同的情況。

以渺小的齒顎矯正為例好了,在很困難的案例有時候會出現令人難以抉擇的狀況,譬如說究竟是要拔牙或是不拔牙?要關閉缺牙空間或是還原空間製作假牙?

這時候身為醫師當然不會利用占星或是算命來決定後面的治療走向,我會把不同的治療方案同時列出來,並且把不同治療方案在每一個項目所對應的利益、弊端一一寫下,並且在不同項目給予不同權重,兩邊權重看似相等的項目便將其削去,直到算出最後的差額,以此計算結果來決定到底該往哪裡走。

不過往往實際情況是,有時就算把這些因素都列出來,醫生還是只能嘗試著先往某一個方向前進,並且在過程中不斷地觀察比對,看看牙齒的移動是否如我預想中的前進,如果一切都好則繼續走下去,但是如果移動不如這個治療計畫的預期,也因為一開始就列出了還有什麼可能的治療方案,所以在發現不如我預期的時候,不會因為慌張而喪失判斷能力,能夠繼續選擇合適的道路繼續前進。


就如同Johnathan Swif在格列佛遊記裡面所說的:唯一完美的地圖就是一比一的地圖,也就是和實際地表一樣大、一樣鉅細靡遺的地圖。

但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甚至連獨眼龍也知道,這種地圖絕對不會存在。我們有時候就是只能在迷霧中前行,並且根據對於現實情況的掌握程度,盡可能地去預測通往未來的道路究竟長什麼樣。




延伸閱讀:齒顎矯正醫師的末日



2022年12月30日 星期五

危機。夥伴。初心。

作者:梁祐銘


危機

今年矯正大會的主題是:矯正治療中的危機。

我不知道其他矯正醫師怎麼想,不過我個人覺得矯正醫師真的是每天都像是在走鋼索一樣,戰戰兢兢的在誤差大約1公釐的齒槽骨內,移動牙齒到合適的位置,



上個月初有個朋友來找我諮詢二次矯正,他說前一位醫師收費很便宜,幫她拔了牙齒,也把突出的牙齒往內收進來。

「但是現在前面門牙變得好直好平,咬起來的時候好像不太好施力,總覺得哪裡怪怪的,而且咬起來都看不到下面門牙了。是不是可以請你再幫忙微調一下。」他說

我請他張開嘴巴檢查之後,發現他的牙齒大概都呈現像是這樣的傾倒狀況,口內也有蠻多的蛀牙。



我好奇的問了來諮詢的朋友關於治療過程當中的情形。

他說:「之前幫我治療的醫師超忙的,每一次看到醫生的時候,他總是說:喔!現在的狀況都很好,只差一點點縫就快關起來了。」

「然後就緊接著放上橡皮筋,把後面的線稍微剪一下,整個過程大概3分鐘就結束了。」 

我:「哇!那你這樣子花了多久的時間呢?」

「哦,這樣大概花了三年半的時間,而且他真的很佛心,本來他說這樣要10萬元的費用,我一直拜託他給點折扣,最後診所只要8萬元就好了。」

「醫生,剩下的一點點部分,你可以再幫我調整嗎?」

「好的,但是接下來的牙齒移動也要花蠻長的時間,讓我來跟你解釋一下……」(下略兩千字解釋過程)。


下診回家的時候,這個朋友的經歷讓我想到我前幾個月讀過的一本書:《頂尖情報員的高效判讀術》

裡面提到:

『如果我們向對方過度施壓,進而使對方不情願地接受協議後,覺得自己受到委屈的那一方便有可能想辦法扳回一城。商業世界裡,對方可能會交差了事,或是只做到合約規定的最低限度,甚至因為認定不會有人察覺進而偷工減料。』


醫療治療雖然不單純是商業行為,但其中的複雜程度跟商業世界比起來也是不惶多讓。而其中齒顎矯正是短則一年,長甚可達四年的長期療程,所以我都會把願意來找我做矯正的朋友視為我的長期夥伴。


夥伴

為什麼說是夥伴呢?因為在矯正過程中真的有太多東西不是只靠醫師控制的,譬如說潔牙、隱形牙套的配戴時間、拉橡皮筋、還有肌肉的訓練。這些事情我都會好好教給夥伴,但是實際執行者還是被治療的朋友阿~~

既然是長期的夥伴,我就不會讓夥伴陷入如同前面深咬的朋友的危機之中,而是想要把最好的結果呈現給對方。因為我想要透過雙方互利的良好互動,建立起持久且有良好效果的關係。



前一陣子家裡養了一缸孔雀魚,幫我們搭配水中世界的前輩使用了生態養殖法。

也就是不用淨水過濾裝備,也不另外打氣,只在魚缸底部舖上細石泥土,種幾株水草,養些小蝦跟螺還有清道夫魚來吃掉孔雀魚的排泄廢物。就成了一個非常和諧優美的水中小世界。

魚不離水就不會變成死魚、水也因為有魚不停的游動而成為活水、魚的排泄物提供給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水草也利用分解的排泄物成為新養分。

所有的因子環環相扣,互相幫忙、成就彼此。這,也是我努力希望與我的夥伴一起創造出來的良好生態系。



初心

前幾天有個朋友在結束治療的時候送了我一盒蛋糕,切開之後真的是驚為天人,沒有添加物的香氣撲鼻而來,一口咬下:蛋糕體綿密、香味餘韻不絕。

但是最讓我感動的不只是純粹食材的美味而已,而是它上面印的字:初心。





回頭看看這十幾年來的牙醫歷程,我想我應該沒有愧對我走進醫療現場的初心:我想要幫助人。

從畢業到現在,我從來沒有為了推銷某個產品或是金錢的誘因,而把不需要的治療強加在病人身上。只有我確信當我採行的方案可以幫助診療椅上的朋友時,我才會進行下去。


把簡單做到最好

在射鵰英雄傳裡面,洪七公對於黃蓉的手藝大為傾倒,甚至連炒白菜、蒸豆腐、燉雞蛋,白切肉這種聽起來一點都不酷的菜色都神魂顛倒。

因為他深知能在平淡之中顯現美味,才說得上是大宗匠的手段。就連他的武學絕招:神龍十八掌,也是跟他的品味一樣,不以奇巧為主,但就是樸實有用。

小時候不懂金庸大俠這些文字的道理,直到年歲漸長成為家裡的主廚之後,我才了解要能夠用最質樸的食材,顯現出最好的美味反而是最困難但也最感動人心的。

過程中要花心力、懂火侯、好刀工才做得出來,每一個小步驟都要做對才會有驚豔的美味在舌尖綻放,而醫療也是如此。


曾經來找我治療的朋友應該都知道,不論是簡單的洗牙或是複雜的矯正治療之後,我往往都會拿起鏡子給躺在椅子上的您看看哪裡是比較沒有清潔乾淨的地方,只要時間足夠,我都會直接示範清潔的方法。

這樣的做法其實一點都不困難,但會多花個3到5分鐘時間,雖然這樣會讓我少能夠服務的病人量變少。

但,對我來說,乾淨的口腔是上面美麗齒列的地基,唯有我們一起努力把基礎打好,上面的美麗齒列才能夠長期維持。



有疑慮的時候,做對的事情

當然在行醫的路上,或多或少都還是會遇到一些困難抉擇的場景。

譬如說要不要拔牙?要不要打骨釘?這樣的齒槽骨需要額外的手術來做矯正的輔助嗎?顎骨的移動有機會不靠手術達成嗎?

每一次遇到這種狀況的時候,我都會想:如果是我或是我的家人有這樣困擾時,我會怎麼做選擇?按照這樣的出發點思考往往都能夠得到圓滿的結果。


在《頂尖情報員的高效判讀術》這本書當中,其實也提出了一系列情報員判斷資訊的準則以及思考邏輯來分辨情報的真偽,藉此預測未來的局勢走向並且決定後續危機處理行動。有興趣觀看這本書讀書心得的朋友,請點此連結


延伸閱讀:齒顎矯正醫師的末日


延伸閱讀:梁醫師學思心得





2022年5月31日 星期二

Top Gun: Maverick

作者:梁祐銘


如果說36年前的捍衛戰士是讓少不更事的我血脈賁張的爽片,今天的獨行俠則是在內心深處刻劃遠超當年感動的年度鉅作。


雖然說續集片頭一開始的配樂一下,航母上戰機蓄勢待發就已經完美致敬了當年的捍衛戰士,但真正讓看過第一集的老人重回故事的是後續完美的劇情設定。




感情的羈絆

對於曾經看過第一集的老屁股來說,這部戲最讓我深深感動的,絕對不是那些血脈賁張的空戰場景,而是獨行俠與呆頭鵝的兒子“公雞”之間的羈絆。


36年前夥伴呆頭鵝的死,讓獨行俠揮之不去一度無法重新踏上戰場,即便在他當年成功克服心魔,重新飛上藍天創下耀眼戰績,在第一集的最後獨行俠把呆頭鵝的名牌丟入海中,象徵著他已走出好友意外過世的陰霾,但那片烏雲其實從未遠去,在記憶深處,哀傷與責任依舊伴著外表狂放不羈的獨行俠。


重返topgun回到熟悉的酒吧,當阿湯哥被丟出去門外,拍拍屁股苦笑,從玻璃外看著酒吧的喧囂狂歡,他似乎看到曾經的自己,那樣不可一世恣意揮灑光芒,而當公雞演奏高唱著當年他與呆頭鵝也曾引吭過的Great balls of fire,歡樂奔放旋律與內心震動哀傷形成強烈對比,原來他從未走出過往夥伴的死。


他伸出羽翼護著公雞,甚至抽掉了公雞的海軍官校申請書,但即便如此公雞仍舊憑著自身的努力然進入了捍衛戰士小組的培訓當中,而對於獨行俠有著深深的不諒解。


看似桀傲不遜的獨行俠,內心其實有著深深的愛,曾經失去夥伴的傷痛讓他知道所有羈絆都是無可取代的。當上級長官以完成任務為第一優先,獨行俠考慮的是出任務的戰士如何回家;當組員在訓練過程中無法達到標準時,他跟組員說的是,不要告訴我理由,而是告訴你的僚機家屬為什麼他被擊落了。


而這樣的羈絆不只是對於後進飛官而已,片中最讓人感動的莫過於湯姆克魯斯與方基墨的對談,看著沒法好好發出聲音的冰人一個字一個字敲出來的句子,雖然簡短卻深深的烙印在他的心中。兩個角色之間的歷史,從劍拔弩張凝聚成渾厚友誼,光光憑兩個老演員的皺紋就足以捏緊觀影人的內心。



這也是我覺得全片安排的最棒的轉折幕,讓獨行俠真正面對自己內心深處的陰影。


領導與傳承

如果說捍衛戰士第一集是接近純然的爽片,連阿湯哥都曾經認為這樣的劇情描述是偏離戰爭現實的。而第二集的獨行俠則是對於每個角色的內心深深地刻畫,昇華了整部片。還好有了這麼棒的劇本,我們才能夠欣賞到這麼震撼人心的電影。


當冰人問獨行俠他在帶領的時候遇到了什麼困難,獨行俠沮喪地說出他對於公雞的愛、對於他未成熟能力的擔憂、以及對於危險任務的險阻,不論他選擇走哪一條路,他最後都會使走進使自己與公雞形同陌路的死巷。


而冰人只是冷靜地打出:Teach him. Time to let it go.


對於獨行俠來說,他一直都是個頂尖的戰鬥機飛行員,他可以挑戰十馬赫的疾速甚至是10 G的重力,但這也只是過往的他會做而且能夠做的。然而當他今天要面臨的是完全不同的任務:成為領導甚至是教會他人。重重的挫折感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這某方面可能也解釋了為什麼獨行俠36年後仍然是上校,而他的同袍早已是上將了。


上級長官,他們理解在戰爭中必有傷亡,達成戰略是他們的第一目標。而過往的獨行俠相信只有自己能夠做到,所以在各種任務中把自己逼到極限而讓旁人跟不上,領導的將軍認為而飛官死亡是達成戰略不可避免的一環 ,而這跟獨行俠的信念大相逕庭,所以將軍與獨行俠之間對於該如何完成任務有著巨大的理念鴻溝。


因為曾經有過出生入死的經驗,所以他對這群同袍視如己出,對他來說完成任務並且帶領他們回家同等重要;當所有人都達不到目標的時候,他會跳出來親身示範激勵隊友,甚至主動親自請纓上陣;在遭受危難的時候,想方設法去拯救隊友。


如果可以選擇,我會選擇在什麼樣的人手下做事呢?

如果我是小兵,我會選擇什麼樣的人作三軍統帥呢?


當然在電影最後阿湯哥還是漂亮的完成角色的轉換(以獨行俠的方式),他最終理解到他的歸屬、能力以及使命。並且不再只是一個人走向頂尖,而是選擇相信他的隊友並肩同行。

《捍衛戰士:獨行俠》劇照。圖/IMDb


科技與人性

說到相信,片中美軍將領認為將來必然是AI取代飛行員出任務,而獨行俠只是淡淡地回了一句:Maybe so, sir. But not today.


生活中其實有好多事情都在不停地變,回想兩年前這部片就已經要上映的時候因為遇到疫情而暫停,這兩年中許多電影都選擇直接在線上首播,也有許多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而只有阿湯哥堅持了兩年才在戲院正式上映、也只有他堅持要演員自己開飛機而不用背景特效來做處理就好。固然有很多事情因為科技而變得更美好,但那些幽微的感受往往是要親身體會才能夠覺察的。


如果沒有這麼大的螢幕去感受演員的表情、皮膚的扭曲甚至是細微的毛孔;如果沒有環繞音響的張力;如果沒有滿版的畫面來表現空戰的驚心動魄,我想對於這部片來說就會少了許多。


《捍衛戰士:獨行俠》劇照。圖/IMDb


這讓我想到我很愛的另外一部片星際效應Interstellar,片中男主角庫柏要降落的時候飛機震動的很大,輔助的機器人問庫柏是不是要把警示音關掉好讓他可以專心地開飛機,庫柏只是簡短的回答:No, I need to feel the air.


矯正數位模擬在現在也紅了好幾年了,我記得五年前幫高中生營隊上課的時候,就曾經有很有sense的小朋友問了:現在有這麼多的部分是需要電腦來輔助的,隱形矯正也這麼多,那將來矯正是不是可以靠AI來做就好?


對我來說目前這個問題的答案還是No


十年前我的認知也是跟高中生一樣,牙齒矯正就是移動牙齒而已。五年前我開始感受以及評估的不再是肉眼看到的牙冠而已,而是深埋在骨頭裡面的牙根移動,三年前我開始領會肌肉對於矯正過程當中的影響。


當變因越加越多的時候,我需要親自感受那當中的變化、仔細去探查牙齦的狀態,用手指去感受牙根的角度以及肌肉的狀態。或許不去管那些細節可以讓我的治療做得更快,就像無人機可以在時限內完成人類設定的任務,但是至於任務執行的是不是有溫度以及完美,那就是另外一個境界了。


推薦閱讀:矯正醫師的末日


推薦閱讀:【數位矯正】治療成人開咬及戽斗


推薦閱讀:靈魂急轉彎觀後感


2022年3月3日 星期四

Gift and Choice—魔法滿屋《 Encanto》觀後感

作者:梁祐銘


ENCANTO 這個字是西班牙語,意思是咒語或魅力,在電影中指的是家族所居住被賦予魔法的世外桃源,這是個設定發生在哥倫比亞的美麗故事。


主角是個出生在充滿魔法家族馬瑞格裡面的唯一平凡女孩米拉貝兒,在她的表弟要接受魔法洗禮的時候,看見了魔法崩壞的異樣,愛家人的他迫不及待警告大家即將發生悲劇,卻不被大家相信,直至魔法逐漸消失,甚至城鎮毀滅。當然啦,這是迪士尼電影,最後還是送給大家一個溫馨美好結局。 


片中鮮明的色彩完全勾勒出中南美洲的拉丁風情、除了動畫之外,更令人難以忘懷的莫過於電影配樂,不論是保證洗腦的We don’t talk about Bruno、充滿張力的Surface pressure、浪漫奔放的What else can I do、和深情款款的Dos oruguitas(兩隻毛毛蟲)、每一首歌都讓人回味再三,尤其是洗腦We don’t talk about Bruno更是連據Billboard排行榜第一名,頗有再現當初冰雪奇緣Let it go滿天鋪地的聲勢。


但是在這些歌曲之中,我個人最喜歡的還是深情款款的Dos oruguitas以及充滿張力的Surface pressure。





Dos oruguitas是首西班牙文歌曲,雖然我一個字都聽不懂,但是在電影撥放的時候,完全可以感受當中濃烈的情感滿溢整個空間。有很多事情,真的是要成為了爸媽才能夠體會其中的五味雜陳,尤其是身為一個三寶爸,看到這一幕的時候我完完全全可以體會米拉貝兒祖父Pedro內心的震驚(暈)。





而祖母在祖父為了抵擋追兵而過世後的淚崩,也間接賦予了魔法Encanto的誕生,自此,而祖母認為這個神蹟是祖父的過世所帶來的,為了守護他與祖父的愛情,她這幾十年來呵護著全家、也嚴格要求所有家族成員必須為村子帶來貢獻,希冀魔法可以持續守護著家族。


在這樣的期待之下,整個家族雖然茁壯卻承擔著莫大壓力。而二姊路易莎所唱的Surface pressure就是最好的寫照。她天生健美有力並樂於助人,把整個家庭的重擔都扛在身上,如此處處完美的背後卻是無盡的恐慌:害怕一旦失去自己的天賦之後,她將辜負眾人的託付並失去存在的價值。





Surface pressure這首歌曲不論是節奏、演唱者的咬字,旋律曲風都緊緊相扣,緊繃到極限的張力似乎隨時能讓讓螢幕裂開,是首很適合發洩壓力的歌曲。


天賦與選擇


而乍看之下不會魔法的米拉貝兒擁有的卻是最珍貴的天賦:無條件給予眾人的愛以及同理心。


當她的小表弟要接受魔法洗禮的典禮前,緊張地望向米拉貝兒希望她可以陪著上台時。如果沒有誠摯真粹的愛,過往的洗禮典禮上沒有得到魔法祝福的米拉貝兒是不可能勇敢地踏上舞台、牽起小表弟的手並陪他走過這曾經讓他深深受傷的紅毯。


這讓我想到貝佐斯的演講致詞中曾說:

Cleverness is a gift, kindness is a choice. 

Gifts are easy -- they’re given after all.

Choices can be hard. 


在充滿天賦的魔法家庭裡,選擇與討厭她的伊莎貝拉擁抱的是米拉貝兒、在魔法蠟燭將熄滅賭上小命守護燭光的也是米拉貝兒,一路走來沒有一個選擇是容易的。


想想我們的人生,其實也是跟電影一樣。沒有超凡的天賦不過依然要在現實的生活中去守護自己摯愛的人事物!在俄烏戰事持續延燒的一周後,跟那些在邊境與摯愛淚別後返回家鄉的保衛的烏克蘭勇士比起來,我算是幸運千萬倍。


願現實的結局也真能如動畫中般美好,一群懂得愛並彼此團結的人,能從廢墟中站起,重建愛與和平的榮光。



其他電影觀後感:關於自由—刺激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觀後感



其他電影觀後感:靈魂急轉彎觀後感之一


其他電影觀後感:靈魂急轉彎觀後感之二




2022年1月8日 星期六

關於自由—刺激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觀後感

作者:梁祐銘




前幾天才有幸看到了這部歷久彌堅的電影,影片講述由Tim Robbins飾演的銀行家Andy,因涉嫌謀殺夫人及其情夫被判無期徒刑,進入鯊堡州立監獄服刑後與由Morgan Freeman飾演的獄友Red成為朋友,在獄中幫助警衛報稅甚至被要求幫忙典獄長洗錢,最終成功逃獄的故事。


這部電影的台灣片名實在是翻譯得超怪。電影所描述的內容是根據史蒂芬·金1982年中篇小說Rita Hayworth And Shawshank Redemption《麗塔海華絲與鯊堡監獄的救贖》改編。而故事的劇情是發生在美國的五零年代,唯一可以跟1995扯得上關係的大概只有在1995在台灣上映而已。


即便如此,超怪的片名也完全無損於他在電影史上的地位,即使在上映超過25年之後,這部經典鉅作仍長期盤踞 IMDb 最高評價的位置,無論是劇情、主角演技、攝影風格都有其可看之處。



希望與自由


全劇最大的主軸是自由。不論是身體的自由、時間的自由一路到心靈的自由都是。


鐵絲網及石頭高牆限制囚犯的身體自由,窄小的房舍以及獨囚的無光牢房更進一步窄縮了人與人之間的接觸。

怒目而視的單調警衛警衛用暴力來發洩它們的不自由,性飢渴囚犯不懷好意的詭笑。每個人都是不自由的,他們的時間被掌握、勞動被賤賣,只有高高在上的典獄長可以利用他們。


劇中有一段話說得很好:

坐牢是一段段的例行公事,一段忙過一段。


我能夠體會這樣的說法是在當兵新訓時,那是這輩子第一次體驗到被限制的無助,列隊唱軍歌折豆腐乾、做著不知為何的事情,放假離營上客運返家的時候恍如隔世。對比Brook離開監獄時是搭著巴士時的雙手緊抓椅背扶手,臉上清楚刻寫著徬徨與恐懼、不知所措,我幸運千萬倍不只。


但,即使身處如此惡劣的環境下,Andy仍然沒有丟失了自由的希望。


電影中有兩幕實在是令我印象深刻。第一幕在獄友出公差的時候,Andy聽見警衛抱怨起關於報稅的不公平,於是利用自己銀行家的專業幫警衛省去了大筆稅金以及手續費,而只要求警衛請他以及他的獄友喝啤酒。


於是一群獄友出完公差,席地而坐,仰頭暢飲沁涼啤酒,只有Andy獨坐於旁,耐人尋味地微笑著,襯著太陽光暉看著他的獄友喝著他掙來的啤酒。於是獄友拿著啤酒去問Andy是不是一起來喝,他只是愜意的笑笑說我已經戒酒了。



Red的旁白在這邊說的很棒:

I think he did it just to FEEL NORMAL again, if only for a short while.


而第二幕我最喜歡的是Andy透過每周一信向州議會爭取設立監獄圖書館終於成功使得州議會撥款並且給圖書給唱片後,曾藉著一次機會,把警衛反鎖在廁所裡,欣賞起Mozart的費加洛婚禮。



不僅他自己欣賞而已,他更把音樂透過廣播傳給獄中的每一個人。此時Andy翹腳仰躺在椅子上,安適出神聽著女高音的二重唱。


或許這段二重唱是費加洛婚禮裡面的經典,曲名是〈Che soave zeffiretto〉(今夜微風輕吹),以下是英文翻譯。


A little song on the breeze...

What a gentle little Zephyr...

This evening will sigh...

Under the pines in the little grove.

And the rest he'll understand.

Certainly, certainly he'll understand.


Red的旁白在這邊說了

我從來沒搞懂這些義大利女高音唱什麼,其實我也不想懂,此時無言勝有言,她們唱出難以言傳的美,美得令你心碎,歌聲直竄雲端,超越失意囚徒的夢想,宛如小鳥飛入牢房,使石牆消失無蹤。就在這一瞬間,鯊堡眾囚彷彿重獲自由。


想當然,典獄長氣炸了。他敲敲上鎖木門的玻璃窗,威脅Andy把音樂停下來。Andy這時候才從音樂中被典獄長的叫囂驚醒。他看著門外,愣了一下,滿心不甘準備去把唱針取下的時候。他想了想改變了主意了,本來要去移動唱針的手變成去把音量調大。


想當然,他受到了嚴厲的獨囚懲處。等到他出來的時候,獄友們關心問他,你在那黑牢裡面還好嗎?


Andy說那是我在監獄中最好的時光了

獄友都吃過黑牢獨囚的苦,納悶怎麼可能。

Andy才說了,因為我有Mozart陪我。


That’s the beauty of music. They can’t take that away from you.


假釋已經被拒絕多次的Red在這30多年來,淪陷在失去自由的環境中,連上個廁所都得打報告。他勸Andy還是趕快習慣這邊的生活才好。


Andy「你曾感受過這樣的音樂嗎?」

Red「我年輕時吹口琴,現在沒興趣了,在這裡也沒意義。」

Andy「就是在這裡才有意義,有了音樂我們才不會忘記。」

Red「忘記什麼?」

Andy「世界上有些地方,是石牆關不住的。在人的內心,有他們管不到、拿不走的東西,完全只屬於你。」

Red「是什麼?」

Andy「希望。」


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


這部片能被網友評價的這麼高,有一大部分應該是他引起許多人的共鳴吧—特別是無心工作的上班族。


我們社會雖然自由,不過某些程度上也如同一個超大監獄,特別是不喜歡自己工作的人們依然為了求溫飽、為了扛起該盡的責任,繼續任勞任怨日復一日的麻痺自己,甚至被體制僵化。


These walls are funny. 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 Enough time passes, you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alized.


我很幸運,能夠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賺取生活所需。每次看診時除了能幫人解決問題、整理治療前後的照片也不時會被自己療癒、每個星期也都從治療的朋友身上學到一些東西。不過看著前輩的身影,依然不時會感覺惶恐。


謹以此文希望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三十年後的自己,能對身處的一切都感到自由、並仍擁有從困頓中鑿開希望之光的勇氣。

2021年12月28日 星期二

全盲學生與看見5%的奇蹟觀後感

前兩天看到一個非常令人感動的新聞:一個全盲的孩子憑著自己的力量考上北一女,而且完全沒有放棄自己不擅長的肢體活動,在啦啦隊競賽的時候和全班同學演出了活力四射的表演!

除了自己不放棄的努力練習之外,更令人感動的是訪問他害不害怕的時候,他的回答是:我不怕,我相信我的同學。


圖片轉載自翻轉教育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


這讓我想起一部2017年的電影:「看見5%的奇蹟」(Mein Blind Date Mit Dem Leben/ My Blind Date With Life),一部改編自Saliya Kahawatte年少不畏殘疾的真人真事。





電影中的男主角也是近乎全盲,但是他不認輸,堅持著想要透過自己的努力去過著正常人的生活,去實現他想要進入飯店業工作的夢想。於是透過他更靈敏的觸覺、嗅覺、聽覺還有好友的幫助,幾乎完全通過種種飯店學徒考驗,甚至還交到了女朋友。


但是他最後還是沒有辦法完全擺脫掉視覺的損害所帶來的不便,在生活的壓力逼迫下開始兼差並且靠著嗑藥試圖提升精神,最後更把飯店正在舉行的婚禮給毀了。


在那之後,他嗑藥嗑的更兇了,一直渾到從樓梯摔下去進入醫院才幡然醒悟,在病床上他對著自己的家人以及好友說:「我現在明白了,我不能違反我的缺陷這件事過活。


本來大家都以為他要就這樣放棄它原本的夢想,可是是好友帶著他從山上一路騎腳踏車下來。男主角非常害怕,他說:No Fucking Way。好友這時就說了:這又不陡,更何況你已經有摔跤的經驗啦!


有時候,我們必須要承認自己的不完美,可是也不能就這樣就放棄追尋自己的夢想。

在追尋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失敗,但是只要能夠在失敗中存活下來(最好還有良善的人陪伴在我們的周圍),那最後我們一定會學到些什麼,並且成為更好的自己。




2021年3月31日 星期三

看歷史學矯正

作者:梁祐銘


前一陣子剛讀完勝者為王這本書,其中有一個橋段竟然在短短的一個世紀重演了兩次。分別是東漢王朝的建立者漢光武帝劉秀,還有東漢末年的梟雄曹操身上。





西漢末年被外戚王莽篡奪改朝為新,不久之後,就因天災人禍等種種原因,造成各地反叛,一開始諸豪傑推舉劉玄為天子,而更始帝劉玄則命劉秀為代理大司馬去招撫尚未納入版圖的河北州郡。


那個時候劉玄還相當忌憚劉秀,什麼兵馬物資都不給,雖說任命他為大司馬但卻是孤身上任,就憑著剛上任不久的更始帝的一紙命令去試圖招撫河北。


而當時在河北的主要勢力是王郎。王郎一看有政權想要來把我的地盤收走,自然就開始要跟劉秀拼命,四處抓捕劉秀,說如果有誰能夠抓到劉秀的話,就封他為萬戶侯。


在這樣風聲鶴唳的情況下,劉秀憑著自己的堅忍不拔的人格特質和審時度勢的政治聯姻,在短短的七個月間,招募了越來越多的各方人才,並且攻破王郎。


劉秀在王郎的宮廷裡,發現了數以千計的書信,都是劉秀剛招募來的官兵將士給王郎寫的。這些人擔心劉秀堅持不下去,所以寫信給王郎,對雙方都示好。如果你是劉秀,你怎麼辦呢?


到了東漢末年,天下又亂了。一開始在北方的時候是袁紹跟曹操對著幹,而雙方的決戰是官渡之戰。那時袁強曹弱,雙方兵馬相差三倍,沒想到最後竟然是曹操打贏了,全部的輜重兵藏被曹軍繳獲。


無獨有偶的,曹操的一名心腹發現了在戰利品中發現了許多書信,他拆開一封之後臉色一變,急忙把信拿給曹操看。原來竟然是曹營當中的許多人向袁紹來往的密函。


看起來幾乎一模一樣的故事,劉秀和曹操兩個人處理的方法也全然一致。曹操和劉秀為表示寬大,將所有信件全部當眾燒毀不予追究,並說:「叫那些反側不安的人可以自己安心了!」


西瓜偎大邊,在自身還不夠強大的時候,底下的勢力難免兩邊押注。雖然得了勝仗,不代表我們一定要在這時將那些牆頭草連根拔除;如果可以使他們安心為自己效力,才有可能可以進一步壯大自己。


不過綜觀兩個領導人的性格(特別是曹操),這些曾經寫信給對方的人,若之後沒有辦法為自己效死力,我想領導人也不會重用他們的,可能就是個過渡時期的權宜之計吧。


其實在咬合當中也是這樣。當齒列當中有牙齒缺失的時候,旁邊的牙齒自動就會往空缺的地方倒過去,試圖想要佔領那邊的空間,這讓來接手的牙醫師很為難,究竟是要把那些牙齒拔掉或是要留下來利用,端看治療的牙醫師理念以及技術。


有些牙醫師會選擇拔除大量的牙齒而安置上一根根的人工植牙。不過在我的觀念當中,如果能夠盡量留下這些牙齒,讓自己的牙齒能為自己效力一輩子是最好的。如果牙齒本身的條件不夠好,至少讓它們為我們在效命一段時間之後,再換成植牙也是個不錯的選項。


因此在矯正過程當中,梁醫師看到這樣的牙齒的時候,也都會去思考兩個問題:

這個牙齒長期而言在口腔當中有沒有辦法扮演良好的功能

這個牙齒如果長期而言不能留的話,我可不可以短期利用他讓最後的結果可以更好


舉例來說,像下圖的智齒要不要早點拔掉呢?





因為上顎沒有智齒的關係,下顎這顆智齒將來沒有對咬,清潔又比較困難,所以建議在矯正之後拔除以利將來的整體維護。但這顆智齒本身的牙周支持度還夠,所以如果現在可以拿他來移動前面的第二大臼齒打平咬合平面,就可以減少我們打骨釘的機會。


或是如下圖,因為缺牙而造成下顎東倒西歪的齒列、上顎過度萌出的後牙。就會需要我們矯正醫師收服這些牙齒。讓他們各安其位、各司其職之後才有可能把他們留下來在口內繼續效力。





總而言之,在進行治療之前,我會好好盤點口腔內所有現有的資源。珍惜每一個可以留下來的牙齒、行使最大的口腔功能。



延伸閱讀:智齒拔不拔






 

2021年3月28日 星期日

【勝者為王】讀後心得

作者:梁祐銘


這本書的全名應為勝者為王:資治通鑑大講堂,讀古今之變,一解成敗之謎。是北京清華大學的張國剛教授2017年的著作,把他在MOOC上大受歡迎的課程加上一些他之前的文章集結而成。





其實在圖書館看到主書名四個字的當下,第一個念頭是:他大概要說歷史都是勝利的人所寫的吧。不過再翻了前幾頁,就告訴我這樣的印象是錯的。


資治通鑑這部編年通史是司馬光奉旨編撰的,目的在於借鑒歷史上治理國家過程中,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甚至司馬光還會再重要事件的後面加上一段蓋棺論定的評價,基本上是為宋朝皇帝寫的治國參考書!


而張教授這本書則用比較淺顯的白話告訴我們:成功的人為何能夠成功。失敗的人為何失敗。


成功

第一個要素是他本身的努力:對劉邦而言人格魅力是他成功的要素、對漢光武帝而言在於寬厚精明。對唐太宗來說再於克己納言是他勝出的關鍵。


第二個要素是他上幾代人的積累:秦始皇站在秦穆公開始的基礎上方能統一天下、漢武帝和唐玄宗都有賴建國初期制定好休養生息的國策才能開拓西域、倉廩豐實文藝發展。


第三個要素是他的對手犯下了不可饒恕的失誤。一開始起兵的時候,項羽的聲勢遠勝於劉邦,憑什麼劉邦笑到了最後而項羽只能烏江自刎;隋朝翻覆後起兵的李淵和李密也是一樣,一開始李淵只有三萬人,李密是他的十倍,最後也是李淵勝出。


但是綜觀上面幾點,成功的要件都還是在於人。這從書裡面舉的第一個案例就可以略知端倪。


當趙襄子需要選擇戰略要地來抵禦強大的聯軍的時候,究竟要選:長子、邯鄲或晉陽呢?

長子的優勢是城高池深,邯鄲的優勢是糧草豐足,而趙襄子這兩個都不去,他選擇去晉陽。

他認為,城高池深,是因為老百姓的徭役繁重;糧草豐足,說明老百姓的賦稅沉重!讓老百姓去築城挖池,大肆徵收老百姓的賦稅糧草,現在又讓那些人把命拿出來,跟你一塊守城守池,老百姓肯定不幹。

他說:「咱們去晉陽吧,先父在世之日告訴我,尹鐸當初治理晉陽,輕徭薄賦深得民心,這才是最可依賴的。」所以他選擇去了晉陽。


這件事情拿到現代也是一樣的,不論是創投、不論是醫院診所,我覺得最重要的永遠不是設備、不是儀器。而是一個個好的員工。能夠把資源投注在優秀人才上,並且讓人一起努力前進我覺得才是成功的關鍵。


我覺得這本書的可惜處之一是明明隋唐五代的歷史大概佔了資治通鑑四成的份量,但張教授在這本書裡面花了許多力氣著墨在漢代以前的人事,對於隋唐以降的興衰則花了十分之一的篇幅而已。這是讓我讀起來覺得不過癮的第一點。


失敗

這本書對於各個朝代末期是如何衰亡的則較少著墨或是評註,是使我覺得可惜處之二。


我們可以發現其實朝代在滅亡之前的軌跡有些相似,不論漢、唐、宋、明、清。最後的幾位君主都有些小小皇帝即位,緊接著的外戚或是宦官或是跋扈大臣掌權,也就離亡國不遠了。


但不論是司馬光或是張教授都沒有對於這點多做解釋。


托爾斯泰曾說: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或許這件事情也適用於每個朝代:成功需要的條件都是一樣的,但是有各式各樣的蠢事可能導致一個朝代垮台。


唐太宗曾經問魏徵:「守天下難易?任賢能、受諫諍即可。何謂為難?」

魏徵說了:「觀自古帝王再於憂危之間,則任賢受諫。即至安樂,必懷寬怠,言事者惟令兢懼,日陵月替,以致危亡。聖人所以居安思危,正為此也。安而能懼,豈不為難?」


所以在本書所舉的歷史中,很少有人可以長壽又終保賢明聖達。對於現代人來說,雖然不是帝王,不過我們的平均壽命可是比那些帝王長了許多,要能夠一輩子都做出正確的決定,還真的需要時時看看前人的錯誤來提醒自己。


延伸閱讀: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




2020年9月15日 星期二

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


前幾天在網路上又再次掀起關於歷史課綱的爭議,由於有些出版社刪除了關於三國部分的歷史,一堆人跳出來說這樣的課綱是在去中國化:「不談三國就等於不認識關聖帝君和孔明」。

我從小就是個愛看書的小朋友,國小的時候發現家裡的書櫃上多了一套吳姊姊講歷史故事,看著看著,就像是故事小說一樣,同時家裡也沒有別的書好看,於是我上床前看、上廁所也看。就這樣,吳姊姊Carry我的國小國中歷史快樂度過。

但是總是要考試嘛,面對那些選擇題是非題總是要想辦法活下去,於是我又強迫自己記得了哪一年發生了什麼事情、每個朝代關注的又是什麼。對於短期記憶還算不錯的我來說,考歷史考卷也還算是個過得去的技能。

但是我要說:上面考的那些東西在我上大學後完全忘光光了。只剩下有趣的故事內容以及永遠不脫稿演出的,前代的披荊斬棘篳路藍縷到了最後總是會變成紈褲子弟紙醉金迷不分奸忠。

於是,歷史對我來說就是一個個故事,一個與我切身不太有關的故事。

直到最近重讀了這一套書: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我只能說:驚心動魄!才知道歷史應該是這樣讀的。

原來,歷史不單單是個記憶的學科,更是個思辯的學問




作者呂世浩老師在一開始就說了:歷史學的本質,就是研究「時」和「變」。時間不斷流逝,上一刻正確的事,未必能適用於下一刻;別人用來正確的方法,卻未必適用於我。而且,人文學的本質是思辨,思辨有「好」和「更好」的答案,但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

也因此,呂老師在這一套書當中,不斷的丟出問題來問大家,問什麼?

「你會怎麼辦?」


設身處地

我沒有仔細計算,但是在書裏面出現最多的字句是:「在歷史的這一刻,如果你是他,你會怎麼辦?」這指的是你需要審時度勢,去想想看如果在當下的情境你要怎麼來做處理,再去比較真正的歷史上又是怎麼來進行的。從比較兩者的好壞再來思考如果重來一次,你會怎麼做。

體貼入微

這一層又更深刻了,前面的設身處地要求你要從理的角度來思考,如果你在當下要怎麼做。可是還沒有進展到「情」的地步。體貼入微則須要在他的情緒上、他的個性上去思考:究竟他為什麼會下這樣的決定。



而這四本書中,最讓我震動的是:趙高說服李斯篡改秦始皇的遺詔,改立胡亥並且令伏蘇自盡的這段過程。

李斯自從進入秦國之後就憑他的才華得秦王的完全信任,秦王奪得天下後拜李斯為相。不論是秦郡縣制、書同文幾乎都是有李斯的參與其中,最後秦王臨終託付的也是李斯。

而趙高只不過是胡亥的老師,的確也得秦始皇的信任,但是單論官位、朝野勢力則完全不及李斯。一個下對上的對談,究竟為什麼李斯最後被說服了選擇了擁立胡亥?

在呂老師的書裡面有著詳盡的剖析,有興趣的朋友我強烈推薦去看呂老師的原文,我在這邊把其中我覺得的重點標示出來給大家參考。


高乃謂丞相斯曰:「上崩,賜長子書,與喪會咸陽而立為嗣。書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賜長子書及符璽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與高之口耳。事將何如?


斯曰:「安得亡國之言!此非人臣所當議也!」

高曰:「君侯自料能孰與蒙恬?功高孰與蒙恬?謀遠不失孰與蒙恬?無怨於天下孰與蒙恬?長子舊而信之孰與蒙恬

斯曰:「此五者皆不及蒙恬,而君責之何深也?」

高曰:「高固內官之廝役也,幸得以刀筆之文進入秦宮,管事二十餘年,未嘗見秦免罷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誅亡。皇帝二十餘子,皆君之所知。長子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即位必用蒙恬為丞相,君侯終不懷通侯之印歸於鄉里,明矣。高受詔教習胡亥,使學以法事數年矣,未嘗見過失。慈仁篤厚,輕財重士,辯於心而詘於口,盡禮敬士,秦之諸子未有及此者,可以為嗣。君計而定之。」

斯曰:「君其反位!斯奉主之詔,聽天之命,何慮之可定也?」

高曰:「安可危也,危可安也。安危不定,何以貴聖?」

斯曰:「斯,上蔡閭巷布衣也,上幸擢為丞相,封為通侯,子孫皆至尊位重祿者,故將以存亡安危屬臣也。豈可負哉!夫忠臣不避死而庶幾,孝子不勤勞而見危,人臣各守其職而已矣。君其勿復言,將令斯得罪。」

高曰:「蓋聞聖人遷徙無常,就變而從時,見末而知本,觀指而睹歸。物固有之,安得常法哉!方今天下之權命懸於胡亥,高能得志焉。且夫從外制中謂之惑,從下制上謂之賊。故秋霜降者草花落,水搖動者萬物作,此必然之效也。君何見之晚?」

斯曰:「吾聞晉易太子,三世不安;齊桓兄弟爭位,身死為戮;紂殺親戚,不聽諫者,國為丘墟,遂危社稷:三者逆天,宗廟不血食。斯其猶人哉,安足為謀!」

高曰:「上下合同,可以長久;中外若一,事無表裏。君聽臣之計,即長有封侯,世世稱孤,必有喬松之壽,孔、墨之智今釋此而不從,禍及子孫,足以為寒心。善者因禍為福,君何處焉?」

斯乃仰天而嘆,垂淚太息曰:「嗟乎!獨遭亂世,既以不能死,安託命哉!」

於是斯乃聽高。高乃報胡亥曰:「臣請奉太子之明命以報丞相,丞相斯敢不奉令!」

趙高並用,完全抓住了李斯的心理。對於趙高來說,這真是一場超級成功的談判。


不過我覺得,除了以上這幾點加上李斯本人的個性造成了趙高說服了李斯,可能還有一個原因是:李斯早有不臣之心,不然他也不會選擇一個笨蛋胡亥來接手,為的就是要讓胡亥變成他的魁儡阿!只不過,胡亥完全是趙高的魁儡,所以最後李斯沒有得手反而慘死。

寫了這麼多,我只是想要表達:歷史真的太有趣了,從我現在的角度來看,如果再要我背誦那些進不去長期記憶的編年史,可是卻不能把所有的相關事件連起來,那真的是浪費時間。

但是,也要有個好的老師,才有辦法把這些東西都融會貫通,並且一步一步的引導學生。然而,在短短的40分鐘上課時間內,我覺得能夠成功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機就很了不起了。畢竟,我們都是出了社會才真正的學到可以好好應用的東西,不是嗎?



2020年8月31日 星期一

Negotiating the Impossible 雙贏談判讀後心得

為了讓學習最有效益,我最近在上課前或後都會去找些相關的書籍來讀,確保自己能把課程中的學習再深化一點。去年在超級數字力的過程念了兩三本財報相關的書,今年則是在上完一談就贏寫完一堆作業之後,繼續念了老師的推薦書單:Negotiating the Impossible中文譯:雙贏談判




這是本哈佛商學院的馬侯特拉教授自我不搬走你的乳酪後的又一本力作,書中完整呈現了作者面對談判的三大中心思想:框架、程序、同理心。

框架:掌握局勢的能力


夫妻兩帶著一個剛上小學的孩子找要出租的房子,他們跑了一天,好不容易看到一個他們都中意的房子,於是就前去敲門詢問。丈夫鼓起勇氣問:「請問這房屋出租嗎?」

這時,溫和的房東出來,對這三位客人從上到下地打量了一番。房東遺憾地說:「啊,實在對不起,我們公寓不招有孩子的住戶。」

丈夫和妻子聽了,一時不知如何是好,於是,他們默默地走開了。

純真的孩子,把事情的經過從頭至尾都看在眼裏!可愛的想:「真的就沒辦法了嗎?」於是他那凍僵的紅葉般的小手,又去敲房東的大門。這時,丈夫和妻子已走出5米來遠回頭望著。

門開了,房東又出來了,
這孩子精神抖擻地說「我要租房子,我沒有小孩,我父母要跟我一起住,可以嗎?」房東聽了之後,高聲笑了起來,決定把房子租給他們住。

雖然這個從網路上看到的故事看似虛構,但我覺得他在某種程度上很好的解釋了框架:雙方是怎麼來看待這件事情的。就像小孩就成功的把房東的觀點轉換了過來。(我想應該是房東看到這麼聰明的小孩覺得他應該不會在屋子裡面亂搞吧!)

但即便你設定了一個很好的框架(就像小孩提出來的他才是主要承租人的想法),也不一定會成功。只要對方沒有意願進入這樣的框架、堅不讓步,很有可能最終還是無法達成協議的。

面對像是這樣的困境,作者也提出了一個策略性模糊的作法,讓雙方都可以在相同的框架下繼續討論該如何處理事情,並且可以回頭對雙方各自的陣營都宣稱我們並沒有做到任何的讓步,因此可以暫時化解談判中的僵局。因此如果雙方對於實質內容已經有了心照不宣的默契,只是礙於情勢不方便以白紙黑字寫下來的時候,選擇策略性模糊是個不錯的方案。(但選擇策略性模糊的方法其實是把爭議留待之後解決,而不是現在就選擇要處理清楚。)雖然書中沒有舉這出這個例子,但這樣的說法讓我不得不想到了台灣這幾年來一直在討論的九二共識。

書中也同時提到:如果要選擇策略性模糊的時候,必須要有其他的機制能確保當事人作出適當的行為,並且在彼此的默契下繼續走下去。因此若是有實質性的衝突、或是另外一方懷有惡意並且沒有適當的機制可以作制衡的時候,選擇策略性模糊可能會讓自己完全落入對方的陷阱之中。

把對方視為夥伴而非敵人


在書裏面的第三個重點是同理心(The power of empathy),而書裡面一開始所舉的例子是1962年古巴與美國之間的飛彈危機,當甘迺迪總統面對這樣的危機的時候,他必須要同時同理三方的角色,包含了古巴(擔心被推翻的危機)、蘇聯(擔心在自家門口的美國飛彈)甚至是國內的政客(一開始接受的訊息的衝擊以及情緒化的想法),最終才折衝出一個和平的落幕。

也就是說,只有當我們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立場想,才有可能找出對方深藏在冰山底下的的真正的需求是什麼。慚愧的是,我自己直到開始上班的這些年來,才好好的體會關於同理心的運用。

前一陣子,我碰到個病人在拆掉矯正器後對於治療結果覺得不夠滿意,因此與我約了個時間詳談。一開始我第一個念頭是我做錯了什麼嗎?第二個念頭我才轉換成:那他不滿意什麼呢?在第二個念頭為主體下去思考,並且詳細地與對方解釋才完成這個我本來以為會有點火爆的局面。雖然現在還沒有辦法確定對方要選擇哪個選項,但是至少談完的當下雙方是和諧的握手結束會談。

永遠要提醒自己,對方不見得是存著惡意要來找麻煩的。想辦法同理對方才有可能找出更多的選擇。

育兒這塊,我最感到困擾的是:我即使同理了我們家的小小孩,可是他就是還聽不懂我給他的選項,常常都還是爆哭作為結尾。難啊!

總而言之,我覺得這本書真的是很相當淺顯易懂,並且當中的邏輯關聯性很高,彼此環環相扣。推薦給大家。


2020年7月12日 星期日

一談就贏思維班上課心得

翻來覆去的一堂課

報名的時候就已經知道課前準備期會很長,當時想說不就是看看文章、寫寫心得而已嗎?對於受過白色巨塔訓練,已經看了幾百篇期刊論文的我來說有什麼困難的!但直到真的開始的時候才知道 超 級 難 !

老師的文章每篇都是三五千字的長文,談的又是我完全不懂的談判領域,讓我之前練就的關鍵字速讀派不上用場。只能在孩子都睡的深夜一字一字找出其中的蛛絲馬跡,然後想辦法內化,再寫出自己的兩份作業。

寫完作業不是就沒事了,還要想辦法去看看同梯35位同學的作業,了解對方的想法並且互動,讓你在之後上課分組的時候能夠有所依據。也因為這樣,我在這堂課的準備過程當中,每晚都在床上翻來覆去想著該怎麼完成作業才好。


解決問題、創造價值

除了課前作業讓我輾轉難眠外,這一個月的準備期也我對於談判的認知翻了不知道幾翻。首先翻覆的是對於談判的認知到底是什麼。

對於在大醫院上班的受僱醫師來說,以往談判對我代表的就是兩方在對某個事物爭個不停,就好像在菜市場上殺價一樣,這種情境讓我在臨床上對於談判避之唯恐不及。

畢竟每天的生活就是不停地重複以下的事情:幫人收集資料、想治療計畫、設計治療過程的生物力學、預測可能會發生的困難並且解決它、最後讓接受治療的朋友帶著滿意的笑容離開後,再繼續回到電腦前去檢視治療過程,並思考下一個相同的情況我會怎麼來做處理。光光這樣就已經填滿了我的工作時間了,壓根不想要碰到還要有什麼爭執的情境。

但,唸了將近一百篇的文章之後(而且還念不完所有的文章),我才發現談判跟我的日常工作其實相當類似。或許是萬法合一吧,談判前的五部曲(目的、情報蒐集、腦力激盪、擬定戰術、沙盤推演)以及結束之後的四要件(履行確認、關係管理、檢討、摘要建檔),幾乎都跟我所熟悉的齒顎矯正不謀而合。

對於現在的我來說,談判代表的是解決問題、創造價值。誠然我們不可能每個事件都可以創造額外的價值,但不論我們遇到的問題是如同牙齒移動般細微,或是如環境保護般巨大,我們就是要解決問題。如果我們有辦法利用所學的東西,想辦法去解決我們所看到的問題,並保護自己所珍視的價值。我想,這個世界可以變得更好。

與人生相似度極高的實際演練

上完課了之後才會驚嘆老師在課程設計上的完整。不論是前面作業期的設計、學長姐之間的互動、實際課程的演練都是環環相扣,衷心佩服老師能設計出這樣縝密流程的宏觀思維。這也讓我思考自己幫學生上課的時候,究竟哪裡還做得不夠好。

課程中實際演練的時候,每個案例的準備期都只有十到十五分鐘,要如何在短短的時間內消化資料、搞清楚關係人、小組討論、設定目標、演練戰術並且沙盤推演。都跟真實情況非常類似。畢竟我們一天就是只有24小時,也不再年輕沒有大把的時間可以揮霍。要如何善用時間做完每一個步驟就是我們每天都在面對的難題

我想實際演練最難的就是,相同的案例在不同人的人身上就可能會有不同的做法以及不同的結果。如果引導者的道行不夠,最後可能演練完了之後也沒有辦法給出實際的建議。但是老師硬是可以在觀察這麼多組後還可以每一組都即時給出準確的回應,真的是讓已經燒腦到不行的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目的是最要先釐清的

愛麗絲夢遊仙境的作者Lewis Carrol有一句話被我們矯正醫師奉為圭臬:If you don’t know where you are going, it doesn’t matter which road you take. 不知道自己的目的、不知道對方的目的,又怎麼能夠設計治療或是談判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

但,對方跟你聲稱的目的就真的是他想要的甚至是需要的事情了嗎?

這又回到了第一個問題,我們到底對於對手的了解有多深、你對於雙方的關係管理是足夠的嗎?對方願意跟你一起解決問題嗎?




但有人的地方才有江湖

上面這張投影片是我整個課程中最喜歡的一張投影片,經過老師同意之後分享給大家。就好像冰山一樣,對方往往會跟你說的只有他的立場而已。但是如果我們在冰山形成之前,就已經在注意那塊冰棚的狀況,或許我們就有機會在事情發生前估算對方想要的、甚至明瞭連對方自己都沒有注意到的需求又是什麼。

回到我們的矯正當中。這個圖其實也跟矯正有一點點類似:齒顎矯正醫師不是在排列肉眼所看到的牙齒而已,我們更是在注意骨頭下方的牙齒該排列到什麼角度才對。換言之,我們真的在移動的不只是上方的牙冠而已,更是埋藏在骨頭裡面的牙根。

我們可以想想看,如果只按照對方說立場的去推冰山的話,除了可能會因為錯估形勢、施了太小的力量而冰山紋風不動之外;如果施了足夠的力量但是沒有搞清楚真的該施力的點,而造成推動冰山的上半部,但是底部卻往另外一個方向翹過去可能把自己的船都頂翻了。




至於究竟該怎麼去探尋冰山的底部長什麼樣子,該怎麼樣去施力,這大概是我一生中都要想辦法去探尋的目標,希望透過不斷的練習、練習,我可以慢慢琢磨到當中的真理。


最要感謝的人

這次能夠學習除了要感謝一起上課的同學、給予我幫忙提醒的學長姐、還有設計並執行課程的老師及團隊。這兩天的上課期,我最要感謝的還是我的偉大老婆還有情義相挺的家人們,沒有你們的幫忙照顧小朋友我就沒有辦法安心學習。謝謝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