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年5月21日 星期日

正顎手術與否的選擇

作者:梁祐銘


今天要跟大家聊聊當成人來尋求矯正治療時,什麼情況我們會建議矯正合併正顎手術來進行治療?什麼時候我們可以考慮只單純做矯正即可以達到外觀上的更進一步進化呢?





以前顎骨的限制

在最以前還沒有發明骨釘的年代,矯正醫師能夠移動牙齒的距離比較小,尤其是在垂直方向上的移動更是如此,因此在過往矯正醫師對於純矯正改正咬合的出發點是將上下顎骨視為不動的中心,再根據這個中心設計牙齒接下來合理的移動,也就是以改善咬合為第一優先的思考模式。


現在顎骨的移動

但是隨著骨釘的發明、矯正技術及輔助影像的進步。我們逐漸發現:即便是成人,在矯正過程當中下顎骨也有可能改變位置。這相當程度上讓矯正醫師從原先咬合優先的思考模式轉換成外觀優先的思考模式。


舉例來說,如果在一個戽斗的朋友身上,我們可以試圖將他的垂直高度增加,藉此達到下顎骨向後旋轉的目的,好掩飾原本下顎骨前凸的情況。詳細文章請點這此連結。


或者在一個小下巴的朋友身上,我們可以試圖減少垂直高度,藉此誘導下顎骨往前咬在一個比較前面的位置。如此一來就可以改變下臉部的曲線。詳細文章請點這此連結。


也就是說,如果想要創造下顎骨前後向的位置改變,常常都需要合併垂直方向的改變才能達成。當然還有一些時候,是不用改變垂直高度,就可以誘導下顎骨有前後向的位置改變,不過相對來說,這樣的時候少得多。


而且不只是下顎骨的位置有可能可以改變,甚至連上顎骨,在骨釘的輔助之下,我們都有可能達成側方的擴張,甚至帶動上顎骨往前移動。詳細文章請點此連結


純矯正跟正顎手術比較

雖然矯正合併骨釘就有機會創造出上下顎骨的移動,但跟正顎手術比較起來,兩者顎骨移動的方式移動量以及移動方向還是有相當程度的差距。


移動方式的不同。

矯正所產生的顎骨移動多數時候是由牙齒在骨頭裡面移動了之後(我們先稱之為牙齒移動),再藉由上下齒列之間咬合的改變,引導整塊下顎骨咬到另外一個位置(我們稱之為顎骨移動)。


能夠創造顎骨移動的必要條件之一是能否達成事前規劃的牙齒移動?如果理想的牙齒移動沒有辦法達成,就無法創造出顎骨的移動。


那什麼時候沒有辦法達到牙齒的移動呢?包括了骨頭邊界的限制、牙根的長短、咬合力的情況、軟組織像是臉頰以及舌頭的情況都可能會影響牙齒在顎骨內的移動。


正顎手術所做的顎骨移動正顎手術是在全身麻醉下切開顎骨,把分開的骨塊擺放到設計好的位置之後再用骨釘骨板釘起來。這樣的顎骨移動可預測性很高,而牙齒則是在這樣的骨頭位置下面再來做移動。所以我們會在治療之前就先評估好顎骨移動的量,再根據顎骨移動之後的結果來設計牙齒該如何移動。詳細解釋請看這篇文章




移動方向的差距

除了改變顎骨位置的方式不一樣外,兩者的移動方向也有相當的差距。


正顎手術所做的顎骨移動可以在3度空間內做旋轉以及位移。旋轉上可以分為pitch、roll、yaw,平行位移也可以分成前後、上下、左右。因此正顎手術所做的移動可以說是有6個面向可以控制,在現在3D手術模擬以及導航的威力之下,它的精準度也非常的高。


 



牙齒矯正所產生的顎骨移動,以小下巴或是的改善為例,矯正醫師能控制的多半只有前後以及旋轉兩個面向而已,而且常常需要合併兩者同時發生。譬如說:縮短下臉部長度誘導下巴往前;或是增加下臉部長度誘導下巴向後。


也就是說,小下巴合併長臉型的朋友,有機會透過矯正就達到理想型態的下顎骨移動。反之如果是小下巴合併短臉型的朋友,則會建議透過正顎手術同時拉出下巴並且增長臉型。若是想要透過矯正就讓小下巴合併短臉型的朋友達成大幅度的外觀改變,則是很困難的。



以圖片所舉的兩個例子來說,左邊的朋友。因為整體臉型較短,所以梁醫師設計的是,利用正顎骨手術拉出下巴,同時稍微增加下臉部的長度。而右邊的朋友則是小下巴合併長臉型的情況,梁醫師則是利用矯正合併骨釘的方式,縮短下臉部長度同時誘導下顎骨往前咬。


當然做治療前評估的時候,梁醫師所看的其實不只是從側面來看下臉部的前後以及垂直高度而已,還有包括了正面以及45度角斜看的整體臉型視覺和諧上改變,這個我們就下一篇文章再來做解釋。


總括來說,現代的矯正醫師由於手中可以使用工具更多,大家對於矯正醫師的期望也更高,因此在做矯正前的規畫的時候,梁醫師思考的是如何可以從多個面向達成美觀上更好的進化,而不再只是優先考慮咬合而已。


如果今天來尋求治療朋友的需求是可以藉由牙齒矯正就有機會可以達到更好的美觀時候,我們可以先進行牙齒矯正來朝向更好的目標前進。但這並不代表正顎手術或是其他顏面手術就應該被拋諸腦後,畢竟身體能容許牙齒移動的量有其極限,而超過極限的牙齒移動有可能帶來病理性的結果。



延伸閱讀:二級骨性關係純矯正改善